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霍邱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3、注意看清题号,不要答错位置,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
2、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乾坤有文,故上表玄,下裳黄” 。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
3、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服饰作为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
4、但无论男士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隋文帝扬坚制定衣服令 ,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唐初高祖李渊制定衣服令 ,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宋代的服饰崇尚素雅,天子、后妃、诸臣、士庶之服都有一定之规。历代士大夫、思想家对服饰非常重视,他们或参与制定,或进行改革,作为其制礼工作的一部分。假如不按规定穿着,便被视为是逾僭和非礼的行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袭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
5、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显著特点。尽管这些特点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创造新的服饰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闪光的方方面,在当下古今中西服饰文化的融突和舍中可转生为既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又能体现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和审美观念的新国服。- 2 -(摘编自张立文国服与民族人文精神 )【注】文:色彩交错。章:花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服饰是一个国家
6、、民族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B.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升,人们逐渐用丝麻等织品取代一些天然物品,并将这些丝麻织品染色后缝制成衣服。C. 上古时期,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用树叶、兽皮等遮蔽身体、抵御寒气,这些树叶、兽皮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衣着服饰。D.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的认同感,同时服饰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原动力。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 当今的“衣服”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古人将上衣称为“衣” 、下衣称为“裳” ,还根据“天玄而
7、地黄”的理念来确定上衣和下裳的颜色。B. 殷周以后,传统服饰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还注重色彩的搭配,色彩绚丽、纹饰精美的衣服表明穿着者具有很高的身份地位。C. 上衣下裳的服饰样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些传统服饰可以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特征。D. 尽管中华服饰文化意蕴深厚,特点鲜明,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但我们也应该以理性的眼光,对民族服饰文化传统进行合理扬弃。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殷周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服饰大都具有礼仪的功能,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重视制定服饰典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主要原因。B. 在隋唐
8、以前,传统服饰没有礼服与便服的区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汉魏以来的服饰进行了改革,明确规定了礼服与便服的样式。C. 在珍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这样中华服饰文化才能进一步繁荣发展。D. 服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形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6 题。 (14 分)鞋匠菩子沙克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鞋匠的家什包括一台手摇修鞋机,一只带轱辘的铁柜子,两只小
9、木凳,还有一把遮阳遮雨的可口可乐大广告伞。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
10、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了一下,- 3 -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 “你凑合着打个掌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 ”我有点替他着急。 “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得的。 ”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
11、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了。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 “好了。 ”他把鞋子递给我查看。我问他, “多少钱?”他说, “不用了,拿走吧。 ”我说, “那不行,你得收钱。 ”他说,“给两块钱吧。 ”我说, “给你五块。 ”他摆摆手说, “打个小鞋掌就两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 1948 年穿到 1977 年,我接着穿就是穿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 ”我起了
12、话头。“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 ”菩子答着话。“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多年。 ”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
13、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每天进出小区的门时,我都要从菩子的鞋摊旁经过。菩子一天不落地上班下班,早八晚六。他的身边常常坐着蹲着站着一些人,等他修补鞋子,或者修补衣包拉链什么的。我拿
14、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选自 2015 年 12 月 14 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客的认可和- 4 -赞美,这是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B. 菩子的老婆是个哑
15、巴,她身强力壮,耕种几亩田地,家里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揽着,不让菩子操心。C. “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人,他靠修补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户的信赖。D. 作者用“试” “换” “翻” “找” “剪” “锉” “涂抹”等动词,准确地描写鞋匠补鞋的过程,表现了其高超的技术。5. 开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5 分)6. 鞋匠菩子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79 题。 (11 分)林海音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张昌华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
16、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 5 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萍飘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25 年后(1948 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 3 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少小离家老大还” ,一把辛酸两行泪。六口之家蜗居在一间日式住宅的玄关处,于 3 个榻榻米大的地盘吃饭、办公兼睡觉。作家的林海音,不求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 300万字吧。自 1957 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 惠安馆 、 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5 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 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17、20 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 47 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您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背景,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已得到社会一致的认可。林先生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 ,编辑却是终身。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 ,后来到台湾编国语日报 、 联合日报副刊 ,继之是文星 、 纯文学月刊和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她在编辑上的建树,绝不亚于其创作。在编“联副”10 年期间,
18、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有人评论“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 ”此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本土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 ,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期收到众多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林先生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
19、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 ,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那时,台湾对二三十年代作品控制出版,几近绝迹,读者见不到。 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 30 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 ,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 “那时气氛有异,我是硬着胆子找材料发排。 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都看着。 ”几经坎河,她为纯文学创出了品牌。- 5 -1995 年,林先生 77 岁,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
20、定停业。她把库存的80000 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有的作者过意不去,坚持要买。她坚决不肯, “出版社结束了,不是营业,只送不卖。 ”善始又善终,为纯文学出版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的作品也是一口京腔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本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 ,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林海音先生 2001 年 11 月 30 日仙逝。英
21、子走了,她的故事以及她的城南旧事将久远地回味在海峡两岸。(原载紫荆杂志,有改动)7. 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北京是林海音的人生起点,也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北京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B. 岁月将林海音磨练成为一位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大半生都在致力于对纯文学的坚守,关闭自己的出版社也是她坚守纯文学的表现之一。C. 林海音是台德文学的播种者和培植者,文章多处称她为先生,这既表现出作者对她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她在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D. 林海音把生命的大半时间都用于了编辑,所以她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但是“花香不在多
22、” ,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鸿爪就足够了。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A. 迫于生计,年过半百的林海音还与丈大及友人创办刊物,这不仅改变厂她的生活状况,也是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这种打拼精神是极其可贵的。B. 文章详细描写了林海音对台湾本土作家钟理和的着意栽培和慷慨相助,不仅能够表现传主的精神品质,而且有力证明了传主是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C. 文中“大胆引介 30 年代的作家和作品” “我是硬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等叙述,表现出林海音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性格,也从侧而暗示了台湾文学园地荒芜的原因。D.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23、这一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海峡两岸隔不断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非人为力量所能阻隔的。E. 文章中引用了传主白己的一些语言,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说服力,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主题,增强作品语言感染力。9. 从这篇传记中你读出了林海音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善骑射。天宝末,从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讨安禄山。史朝义兵围宋州,城中食尽且降。昌说刺史李岑曰李光弼在河阳江淮足兵势必来援今廪麹尚多若屑以食可支二十日则救
24、至岑听之。昌乃被铠登城,以忠义谕贼,贼畏不敢攻。俄而光弼援兵至,贼夜溃。刘玄佐领宣武节度使,擢昌左厢兵马使。李希烈取汴,玄佐别将高翼提精卒守襄邑,城陷,翼赴水死,江淮大震。昌以兵三千守宁陵,希烈众五万攻之,昌掘堑以遏地道,相拒凡- 6 -四十余日,贼数败,乃解围去。更攻陈州,昌从玄佐以浙西兵三万救之。西去陈五十里,昌薄其军,大战破之,擒贼将翟曜,希烈奔还蔡州。贞元三年入朝,诏以宣武兵八千北出五原。士卒有逗留阻事者,斩三百人乃行,举军慑伏。岁余,改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七年,城平凉,开地二百里,扼弹筝峡。又西筑保定,捍青石岭,凡七城二堡,旬日就。初城平凉,适盟散后,将士骸骨不藏,昌始命瘗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霍邱县 第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