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南省 2017 年普通高中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本试题卷共 7 页,22 道小题。时量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
2、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
3、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
4、- 2 -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 ”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 “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 “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 “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
5、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的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6、的一项是( )A. 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B. 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C. 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使得牡丹品种迅速丰富,客观上促进了唐代牡丹玩赏之风的兴盛。D. 伴随着牡丹玩赏之风的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从盛唐到南宋,不少诗人都有吟咏牡丹的佳作传世。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
7、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牡丹本身来“颂美” “颂圣” ;一类是以牡丹为触媒,反映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情绪、情感和心理。B. 从那些批判现实色彩浓厚的牡丹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也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幸。- 3 -C. 以颂美为主题的牡丹诗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纯的描摹赞美,一种是借题发挥、歌功颂德,前者要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D. 北宋灭亡后,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 ,所以他们的牡丹诗词常常借牡丹来追忆往昔繁华,抒写亡国之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牡丹诗词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8、,唐宋牡丹诗词主题的嬗变,为我们探究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一个视角。学科.B. 咏物诗常通过所咏之物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唐宋牡丹诗词也不例外,其中有些就是借牡丹来感慨人生失意、国家兴亡的。C. 诗词与诗人的生存境遇,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盛衰兴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D. 牡丹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广的文化内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影响的结果。【答案】1. B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B 项因果关系不照应。 “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错。 “统治者姿态”所
9、导致的结果是从宫廷逐渐向下层发展的整体局面。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答题关键词“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 ,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 C 项于文无根据。 “前者要
10、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错,文章没有做比较。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 4 -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 C 项误解文意。 “唐宋牡丹诗词主题不同、风格迥异”错,唐宋牡丹诗词的主题有相同之处,而且唐宋牡丹诗词的风格如何,文章并未涉及。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归去来
11、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息交以绝游 绝:断绝B. 或棹孤舟 棹:用浆划C. 帝乡不可期 期:期望D. 聊乘化以归尽 聊:无聊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12、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悦亲戚之情话A. 策扶老以流憩 B. 屈贾谊于长沙C. 乐琴书以消忧 D. 但以刘日薄西山7.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请息交以绝游”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腐败政治的厌恶和鄙弃。B.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写出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学科.- 5 -C. 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现作者真实而复杂的人生感慨。D. 本段文字感情真挚,语言华丽多彩,音节铿锵,自然成韵,整齐中又见错落有致。8
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答案】4. D 5. C 6. C 7. D 8. 1)(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2)(我)羡慕自然界万物顺应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解析】4. 聊:姑且。点睛:在高三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方法。(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二) 、
14、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三) 、利用语法结构辨别;(四) 、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五) 、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5. 均为连词,表修饰。A.上句,助词,的;下句,动词,到。B.上句,介词,把;下句,介词,凭借。D.上句,介词,到;下句,介词,在。点睛: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 , “三抓”是指: ()抓重点。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 18 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 ()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
15、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6. 悦,以为喜悦,意动用法。乐,以为乐。A.策,拄着,名词用作动词。B.屈,使受委屈,使动用法。D.日,一天天地,名词用作状语。7. “语言华丽多彩”错,应为流畅朴素。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6 -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
16、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 (2)整个事件的概括;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及其细节进行归纳,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
17、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8. 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
18、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如该题翻译两句,第一句涉及三种句式,第二句有词类活用。参考译文: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
19、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 7 -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9.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1)_,彩彻区明。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0、)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谁怕?_。(苏轼定风波) (3)剑阁峥嵘而崔嵬。_,_。(李白蜀道难)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曹操短歌行)【答案】 (1). 云销雨霁 (2). 落霞与孤鹜齐飞 (3). 竹杖芒鞋轻胜马 (4). 一蓑烟雨任平生 (5). 一夫当关 (6). 万夫莫开 (7). 周公吐哺 (8). 天下归心【解析】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在解答
21、时应关注“雨霁” 、 “孤鹜” 、 “蓑” 、 “吐哺”等字的书写。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
22、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名句默写应的: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学科.10.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水仙子西湖探梅- 8 -杨朝英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 “竟
23、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 ,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这首曲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情感。【答案】 (1). 洁白晶莹的天地 (2). 喜爱梅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解析】作品译文:这雪晴后的西湖真像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大冰壶啊,我竟有幸可以往西湖去探寻那个老逋(这老逋此时定定是更以他的“梅妻鹤子”为傲吧,我是否也可以如他一样让自己隐没在这冰壶之中呢?) ,我骑着毛驴,踏着雪,走在这溪桥路上,我不由笑那王维所作的雪中骑驴图境界差得远呢!对梅花拣拣择择,拣几处好梅景,对着梅花提起壶来饮我的酒,对着壶中酒,看着眼前的梅花,不知我在笑,还是梅花笑了
24、,这酒当然饮得,倘若无钱饮酒,自然可以把宝剑当了再换了酒来,尽可醉倒在这西湖。 (诗无达诂,所谓译文,只是疏通诗句之意,写写译者心中对这首诗的理解罢了。好一场西湖探梅,不知诗者所谈到底为雪还是为梅,怎能不想起那爱梅成痴的诗人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作品赏析: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 “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点睛: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2017 普通高中 语文 学业 水平 考试 模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