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海南省海口四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30.0 分)1.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注重农时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A. B. C. D. 2. 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出现在唐代的是 A. B. C. D. 3. 朱子大全云:“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小农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B. 小农
2、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 农业发展是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4. 与唐代相比,宋朝都城汴京商业发生的变化是A.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B. 城市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加强C. 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 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5. 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C. 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 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6. (乾隆年间)在广东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资金),冬天则收取糖利。或预先向糖寮(作坊)放帐,待榨出糖后收
3、取产品。这反映了当时广东A. 商业资本垄断制糖业 B. 抑商政策濒临破产C. 已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D. 出现了商业资本家7.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8.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
4、是A. 新航路的开辟 B. 三角贸易 C. 蒸汽机的改良 D. 世界市场建立29. 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 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 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A. 工业中心 B. 贸易中心 C. 金融中心 D. 科技中心10.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11. “巨大的新
5、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 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C. 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 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12.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 1877 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 1885 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 1903 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 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
6、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C. 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 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3. 1844 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 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 1844 年的 2/3。事实上,1844 年后的 4 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 1844 年。材料反映出当时A. 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 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C. 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 D.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14.
7、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项目 年代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农民负担减轻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洋务经济兴起15.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
8、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基于这种认识,洋务派着手A. 创办军用工业 B. 创办民用工业 C. 创办近代海军 D. 创办新式学校16. 1915 年华侨商人在北京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A. 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 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族工业C. 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 D. 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317. 1927 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 20990 万枚,1936 年达到 27460 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 1927 年的 135 万台增加到 1936 年的 255 万台。从 1931 年到 1936 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
9、增长率都在 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 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C. 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 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18. 1949 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 15.8 万吨,1957 年达到 535 万吨。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 )A. 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B. 完成三大改造的任务C. 实施“一五”计划 D. 开展“大跃进”运动19.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写道:“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 1956 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 全国土地改革的进行 B. 三大改造的完
10、成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人民公社的建立20. 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北瓜得用大锯拉,用车才能拉回家”字样。它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C.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D.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2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图中的城市甲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有关该城市历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地 B. 日军在此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C. 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D. 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22.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全面改革。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以下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
11、是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扩大企业自主权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A. B. C. D. 23. 1912 年 1 月 2 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 月 13 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规定表明A. 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 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C.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 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24. 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
12、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25.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 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 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B. C. D. 26. 据记载,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
13、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27. 1929 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A. 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 B. 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C.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 D.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28. 美国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政策是( )A. 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B. 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C. 加强参与国际市场的争夺 D. 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29. 1933 年,
14、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 )。A. 经济危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B. 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 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D. 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30.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
15、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5A. 下令银行停业整顿 B. 颁布工业复兴C. 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 D. 法鼓励农民减耕减产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0 分)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
16、生产力。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 年 5 月 31 日)材料二 1983 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 4 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 2004 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 2.3 亿元,人均纯收入 14 万元,集体固定资产 10 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依据材料二概括深圳南岭村的农村改革的特点,指出其本质。(3)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2. 中国自近代以来,铁路建
17、设和发展历经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
18、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这一6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的思想,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3. 1929 至 1933 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的措施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 年,罗斯福政府同各州大农场主签订了几百个合同,缩减了棉田耕地一千万英亩,小麦耕地缩减八百万英亩,玉米耕地减少近九百万英亩。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材料二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都要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等一系列法律。(1)根据材料一回答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政府针对“小麦”采取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20、政策”实施的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的这种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 这些法律文件反映出罗斯福新政哪些特点?这些法律对美国经济产生什么直接影响?7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分析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可知反映了注重农时的特点,正确;根据“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可知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正确,A 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CD。故选 A。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情况,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海口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末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