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16_210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16_210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中学等六校2016_2107学年高二语文5月联考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 05 月份联考试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秦
2、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
3、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圣人立
4、象以尽意” ,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 2 -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1.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B. 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C. 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D.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
5、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2. 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B. 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C. 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D. 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3.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B. 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C. 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一页。D. 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答案】1. C 2. B 3. D- 3 -【解析】1. 试题分析:C 项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仅仅是儒家的审美观, “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
7、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项以偏概全。.2. 试题分析:B 项“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错。原文表述是“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3. 试题分析:D 项表述“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提到了“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学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丁二娃
8、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二娃,把前边那个
9、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 4 -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
10、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
11、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4.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连长为丁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他希望丁二娃选择生路,因为丁二娃很年轻,而且非常服从命令。B. 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C. 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个
12、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D. 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E.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连长和丁二娃打鬼子,暗线是鬼子步步紧逼连长和丁二娃,双线交织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5. 概括小说中丁二娃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6.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 ,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英雄” ,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答案】4. AE 5. 忠诚勇敢。连长跟他说有两条路时,他选择了陪连长战斗到底。- 5 -为人憨厚。文中有对他的肖像描写“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枪法精准。连
13、长让他射击谁,都是一枪命中;最后三枪也是准确无误。机智变通。他在连长死后故布疑阵,引敌人上钩,消灭很多敌人。他没有死守与连长的约定,改变主意决定留得有用之躯,为连长报仇。 .6. (示例一)以“第三条路”做标题更合适。使主人公丁二娃形象更加鲜明。连长指出了两条路,丁二娃却找到了第三条路,从而表现出他的脑筋灵活、善于变通。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看完题目,读者在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去寻找“第三条路” ,但谜底却直到结尾才揭晓,有戏剧化效果。有利于深化文章主旨。文章赞扬了丁二娃坚定而又善于动脑的战斗精神, “第三条路”正是对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 (示例二)以“英雄”做标题更合适。有利于突出主人公
14、群像。本文中的主人公不只丁二娃一个,连长也是主人公,用“英雄”做题目更有概括性。英雄事迹贯穿全文情节。全文都是围绕两位主人公的英雄表现来写的,文题相符。有利于凸显文章主旨。连长以身殉国,丁二娃全身而退,结局虽然不同,但都是值得赞扬的大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礼赞。【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A项强加因果。E 项无中生有,就没有明暗两条线索。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连长跟他说有两条路时,他选择了陪连长战斗到底” , 忠诚勇敢;文中有对他的肖像描写“黑一块白一块的脸,
15、到处是憨相” ,为人憨厚,以此类推。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小说的标题。回答此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本题“第三条路”和“英雄”都可以作为题目,分析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点睛:标题的常见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结合标题的作用确定标题即可。(三)实用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世人一提起先生,第一反应多是“译界泰斗” “复旦教授” ,但陆谷孙最引以为豪的却是“父亲的儿子” 。父亲陆达成带领幼小的陆谷孙
16、迈进法国文学的殿堂,使得陆谷孙自小就- 6 -结下了与语言文字的不解情缘。他对女儿的学业要求十分苛刻,强调凡事“以学为先” 。陆谷孙幼时习字,父亲认为字若歪斜,必定是心有邪念,实是在其练书法的同时灌输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父亲在生活上的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陆谷孙,先生始终谨记父亲“小富可,大富不敢”的教诲,一生清贫,不慕虚名,自得其乐地过着知识分子的“草根生活” 。1965 年,陆谷孙从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并留校,在紧接着的“文革”浪潮中,他被打成“逍遥派” 。生性乐观的陆谷孙后来回忆说,自己不会闹革命,被划到该派别后就是看书。 “托四人帮的福” ,陆谷孙读了不少的外文书籍和文章。1970 年他
17、被分配进入由工宣队领导的新英汉词典编写组。那个年代,编写词典也必须纳入既定的“革命”流程。这样的硬性要求使得陆谷孙内心挣扎,为了保留心中的学术底线,陆谷孙借着编译工作之便,和编写组其他人员私底下交流英文书刊,变戏法似的把实用生动的英文条目塞入“红色语录”的庞大队伍中, 新英汉词典总共编写了五年时间,自 1975 年第版问世后,累计共售出1000 万册以上,堪称中国辞书史上的销售奇迹。1976 年,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筹划英汉大词典的编纂,陆谷孙再次被调配进入新的编写小组。后来小组内很多人奔向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编写组不断萎缩,资金匮乏,工作难以为继。陆谷孙憋着一口气,主动揽下主编的活儿,并立下
18、铿锵誓言:词典编完之前不出国、不写书、不兼课。直至 1991 年,长途跋涉了 15 年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出版,该词典收录词条达 20 万,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此书成为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享誉国内外。陆谷孙一生痴迷莎士比亚,常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直至其已过花甲之年,仍不愿停歇。2001 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陆谷孙再一次决定出面主持英汉大词典 的修订工作。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陆谷孙便萌生编汉英词典的想法,直至 2015 年8 月,这本耗去陆谷孙 15 年光阴和心力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出版,陆谷孙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项事业。陆谷孙在词典编纂的路上一走就是
19、30 多年,两本词典几近倾注了他所有的青春年华,但他从未后悔,从未抱怨。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闪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文化人,自觉背负中英文化沟通使命的责任感和对祖国深沉的爱。世人给陆谷孙送去鲜花和掌声,但他不需要,只想和宁静为伴。他对英汉大词典的频频获奖感到惭愧:“凭一本书到处揽奖,只能说明学术浅薄。 ”除了编纂词典外,陆谷孙还是另一领域的匠人:教书。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上课,陆谷孙从不愿欠学术一堂课,严寒酷暑,始终如一,他讲课幽默风趣,常使学生哄堂大笑,陆谷孙生活简朴,但对于学生,却是无条件的慷慨。有学生生病住院,他二话不说就拿出 1000 元送到系里;多年坚持捐款,- 7 -惠及
20、多位学生;逢年过节,陆谷孙就像位大家长一样的给学生们发红包除了上课,陆谷孙几乎不愿走出自己的“洞穴”这是他对自己简陋而陈旧的住所的戏称,只想安静低调待在家里做学问,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某位编辑就给陆谷孙取了个“老神仙”的外号。相关链接:陆谷孙,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尤精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和英汉词典的编纂。“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 ”陆老在 2012 年的一次讲座上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在精神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1、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 陆谷孙的生活作风、人品性情深受父亲陆达成的影响,先生不喜“译界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却以“父亲的儿子”身份为豪。B. 70 年代,陆谷孙两进词典编写组,都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政治环境的束缚,人员的流失,资金的困乏,但他都想尽办法克服。C. 经过 15 年努力,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终于在 1991 年出版,这俨然一部英汉百科全书,后来该书频频获奖,也成为了联合国必用工具书之一。D. 陆谷孙晚年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亭亭常抱岁寒心” “消磨绚烂归平淡”两句,是他一生心境的真实写照。8. 下面对陆谷孙为人与治学特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陆谷孙生性
22、乐观, “文革”浪潮中,被打成“逍遥派” ,他却说“托四人帮”的福,这种知恩感恩的人生态度使他能以苦为乐。B. 陆谷孙性格孤僻,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享受孤独,被人们称为“低调的老神仙” 。C. 陆谷孙能倾注 30 年心血编纂完成英汉大词典 中华汉英大词典 ,这与他治学有恒、 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密不可分。D. 陆谷孙讲课幽默风趣,教学艺术高超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关心学生平易近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E. 陆谷孙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尽管“译界泰斗”于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但他却不慕虚名,安心做学问,自得其乐。9. 莎士比亚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陆谷孙
23、身上有着生动体现,请结合材料分析,- 8 -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A 8. AB .9. 示例:这句名言体现在陆谷孙身上。他无论过去是困苦,还是荣耀,都不被历史所羁绊而不断进取,不懈追求,他有坚毅崇高的事业追求心。陆谷孙一生在事业上孜孜以求,无论编纂受挫,还是文革被批,不被一时困难打倒,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后,如他所编辑的英汉大词典频频获奖,成为了联合国的必用工具书之一,他也不为“虚名”所累,豁达开朗,继续安心做学问,永不停步。自得其乐。【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现代文阅读答案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阅读答案。A 项, “不喜译者泰斗这样的世俗虚名”表述
24、错误,根据原文意思可知“译者泰斗”是世人对其的评价,陆谷孙并未表示出喜欢与否。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A 项, “知恩感恩”理解错误,这是自我解嘲和以苦为乐;B 项, “性格孤僻”理解有误,陆谷孙是不希望抛头露面,希望享受孤独,不是性格孤僻。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 ,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 9 -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洪武初,修元史 ,召鲁为总裁官。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南昌市 八一 中学 2016 _2107 年高 语文 联考 试题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8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