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巴市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试卷类型:A 说明:本试题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卷面总分为 100 分,第 卷应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1.商的晚期,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人、尸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 。 左传亦有“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 , “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内容。材料表明A.商纣残暴无道引发暴动 B.商以武力手段慑服四夷C.商与东夷之间战争频繁 D.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2.据陈茂同中国历代职
2、官沿革史介绍,战国时代黄金已具备货币性质,于是国君对于功臣的赏赐,已不必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开始用黄金货币,赏赐百金、千金的事是常见的。当时凡官必有玺,一般的玺双是铜制的,而丞相的玺则是黄金制的。由此说明当时A.黄金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B.黄金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统治者未采取抑商政策 D.分封制度已被彻底废除3.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 “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一做法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C.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 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4.孟子说
3、“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A.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官府垄断了商业和手工业C.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 D.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5.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 19800 人,将作监有 15000 人。据此可知A.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 B.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C.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
4、 D.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6.“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2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 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 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7.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 18 州进贡的丝织品有 19 种,唐代后期则达 38 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B.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8.公元 965 年,宋太祖挑选各地精锐编入禁
5、军后,剩下的留在当地组建厢军,厢军数量很大,但不进行军事训练,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该政策的目的是A.壮大地方军事力量 B.保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C.改变“积弱”的局面 D.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9.欧阳修曾描述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广告中大肆称颂的笔竟然都是“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的劣笔。欧阳修的这些描述从客观上体现了宋代A.印刷术推动了商业发展 B.理学盛行导致了道德滑坡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迅速 D.广告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10.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
6、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汁11.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明朝内阁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 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C.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12.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 33 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 23 件,约占70%,货币借贷 10 件,约占 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 131 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 24 件,
7、约占 18%,货币借贷 107 件,约占 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 B.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D.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13.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 “冲”指地当孔道, “繁”为政务纷纭, “疲”是赋多逋欠, “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314.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 ,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
8、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 “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 。这些规定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15.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 ,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16.清史十五讲中写道:“道光帝 18201850 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
9、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 ”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 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 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18.嘉庆六年
10、(1801 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 ,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 185 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 年)到道光九年(1829 年) ,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19.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
11、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20.1893 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4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21.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12、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22.“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3.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
13、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24.“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 19 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 “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25.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 ,
14、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26.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 64 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27.章太炎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 “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干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 。
15、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 ,应该做到“知耻” 、 “重厚” 、 “耿介” 、 “必信” ,要有“革命之道德” 。他主张A.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革命的热肠 B.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5C.用革命唤醒民众,增进反清的力量 D.用文章呼吁团结,增进光复的机会28.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战争的一方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作为另一方的中国,它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的实体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 ”作者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腐败无
16、能 B.国人民族观念淡薄 C.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D.北洋官兵贪生怕死29.1903 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 ,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 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 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 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30.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17、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31.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 ,上海县则植马铃薯, “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 ,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32.1907 年 8 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 ,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
18、泛的影响力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33.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权钦定颁行法律,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权利和自由。这反映了A.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 B.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C.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D.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34.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 ,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人纲-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据此可推测胡适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 D.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巴彦淖尔 一中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