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doc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第 I 卷 阅读题(71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 的情 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 ,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
2、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 “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
3、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
4、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 2 -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
5、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对潦倒困厄的古代文人来说, “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 “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主观上它已经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 “扁舟”意象,从始至终蕴含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浓浓的悲凉或超脱的韵味。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 “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范蠡、李白和苏轼一样,
6、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C “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D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而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3 -C “扁舟”这一意象,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D常见的
7、“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一)文言文阅读(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 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史,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
8、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 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 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
9、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襄”。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4 -【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 坐:犯罪B访风景于崇阿 崇:高大C齐
10、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D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6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用于罢免官职的词。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
11、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另外,一旬还可以指十岁,如八旬老人。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B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5 -8. 把下
12、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2)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 9、10 题。秦楼月 向子湮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注】 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1129 年,金兵 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3、9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5 分)答: 10 “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我们学过的哪首作品中?它和本词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5 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1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的语句是 ,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中“ ,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4)在逍遥游中,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
14、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6 -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 22 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1926 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
15、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 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1928 年至 1937 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 20 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
16、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 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 60 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 1948 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1959 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
17、剿” 。李济的- 7 -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 ,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 1949 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 ”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的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 “他不知道拐弯
18、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 ”其实岂止“害怕” ,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 ,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 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 ,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包头市 第四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模拟 测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