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8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4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尽,胜利,细、密,数字或者数数,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名词,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四、解读下列句子的句式 (1)非我也,兵也( ) (2)是亦走也( )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也,表示判断,也,表示判断,状语后置,语序为“于邻国多”,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语序应为“未有之也”,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由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可看出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见解: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其关心的话题是如何能尽快增加本国的人口
2、。其目的只限于更好地扩军备战,而且据其言,他为人口增加尽心尽力了。其“为政之法”归结为逢凶“移民移粟”而已而这只是国家治理的皮毛策略罢了。由此可见,梁惠王确实是个好大喜功、目光浅陋、愚昧嗜战的战争狂人。孟子向他兜售其治国良方,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也注定了孟子的政治抱负是无法实现的。,2孟子指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之政”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再谈“民之多少”,而是以战争作为切入点? 我的见解: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因为“王好战”,所以如果直接上来就谈“仁政”,对于一国之君的梁惠王来说效果是不会好的。所以,孟子通过设喻设一圈套,诱使对方在
3、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政策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孟子投其所好,贴切的本体和喻体,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以战争切入,就设置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就是孟子辩论的技巧所在。虽然看似偏离了话题,但极强的目的性,使他最后还是能够回到“仁政”上来,也使接受者不感到突兀和难以接受。,3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我的见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
4、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对时世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4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措施与今天我们的救灾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梁惠王的救灾措施的? 我的见解: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动用大量劳力物力,为饥荒的百姓解决了眼
5、前的问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他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全局、长远来规划。百姓基本的养生丧死问题都没根本解决,终究也不能过稳定安宁的生活。今天,我们面对灾荒和贫困,不再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而是理性地给予扶助,协助他们自己重建家园,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5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我的见解:春秋后期,诸侯间战乱频仍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导致人口锐减,兵员和劳动力极度匮乏。为达富国强兵、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
6、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此外,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此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即使在今
7、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施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此乃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6对孟子“仁政”的内容应如何理解? 我的见解: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8、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认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7“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我的见解: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
9、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寡人 课时 课件 新人 必修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