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9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必修2.doc
《2018_2019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9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9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必修2.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时分层作业(九)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建议用时:45 分钟)学业达标练1下列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表明了 S 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 DNAC艾弗里在含有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R 型细菌全部转化成 S 型细菌D赫尔希、蔡斯用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检测不到放射性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正确;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表明了 S 型细菌中的某种活性物质促进 R 型细菌的转化,
2、即存在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是 DNA,B 错误;艾弗里在含有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 型细菌的 DNA,有一部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而不是全部,C 错误;赫尔希、蔡斯用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原因可能是少量的细菌破裂,噬菌体释放,噬菌体重量较轻,出现在上清液中,D 错误。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 S 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 S 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 S 型细菌与无毒的 R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
3、的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 S 型细菌D将 S 型细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 R 型细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D 当把 S 型细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 DNA的培养基中 R 型细菌发生转化,出现 S 型细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 R 型细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 S 型细菌。3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01632121】ADNA 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B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C在真核生物中,DNA 和 RNA 都是遗传物质,其中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
4、传物质,其中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真核生物中都有 DNA 和 RNA,RNA 是 DNA 控制合成的,DNA 是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因此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4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理论上,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若 b 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Db 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 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A正确;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5、细菌,又没有标记 DNA,所以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正确;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若 b 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搅拌不充分,C 错误;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D 正确。5如果用 3H、 14C、 32P、 35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 3H、 14C、 35SB可在 D
6、NA 中找到 32P、 14C、 3HC可在外壳中找到 14C、 35SD可在 DNA 中找到 14C、 32P、 35SB 3H、 14C 均可标记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而 32P 只标记噬菌体的 DNA,35S 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只有 DNA 分子进入细菌细胞,并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所以产生的子代噬菌体 DNA 分子上有 3H、 14C、 32P,没有 35S。6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
7、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导学号:01632122】实验预期结果“杂合”噬菌体的组成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甲的 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32 与乙种一致3 与甲种一致乙的 DNA甲的蛋白质4 与乙种一致A1、3 B1、4C2、3 D2、4B 由题可知,两种噬菌体均为 DNA 病毒,即 DNA 决定了病毒的遗传性状。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 “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甲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 “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乙种一致。7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 ( )A寄生于细胞内,通过
8、 RNA 遗传B寄生于细胞间,通过蛋白质遗传C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D寄生于细胞间,通过 RNA 遗传A 该病原体为 RNA 病毒,该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且 RNA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8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了 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培养 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 DNA 的培养基中,R 型细菌转化成了 S 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 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化。这一现象说明了( )S 型细菌的性状是由 DNA 决定的 在转化过程中,S 型细菌的 DNA 进入 R 型细菌细胞中
9、DNA 是遗传物质 S 型细菌的 DNA 是遗传物质,R 型细菌的 DNA 不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A BC DC 题干描述了艾弗里实验的过程,这一实验通过对照证明 S 型细菌的 DNA 是遗传物质,控制其性状,而蛋白质和多糖等不是 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但本实验并未证明 R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9在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有两次 DNA 的沉淀析出,其依据的原理是( ) 【导学号:01632123】DNA 在物质的量浓度为 0.14 mol/L 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4DNA 在冷却的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溶液中能沉淀析出A两次都是B第一次是,第二次是C
10、两次都是D第一次是,第二次是B 第一次利用 DNA、蛋白质在 0.14 mol/L 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可将 DNA 析出;第二次利用冷却的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溶液能使 DNA 沉淀析出,而脂溶性杂质溶解,故可利用此方法进一步提纯 DNA。10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具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动物患肺炎或败血病;无荚膜的不具有毒性,不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图所示为 1944 年美国学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请回答:(1)实验 A,老鼠患败血病死亡。以后各实验中,老鼠的存活情况分别为:B_;C_;D_;E_。(2)不致病的肺炎双球菌接受了_,使它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高中 生物 课时 分层 作业 探索 遗传物质 过程 苏教版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