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专题 05 苏轼词两首(第 2 课时)1创作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故 故垒西边( ) 君安与项伯有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广故数言欲亡(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发
2、雄姿英发( ) 早生华发( )兰舟催发(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 )野芳发而幽香(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沙湖道中遇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策之不以其道( )道芷阳间行( )(4)胜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2 -何可胜道也哉(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且 何妨吟啸且徐行( ) 不出,火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1)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
3、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2)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_今义:从来,一向。2. (1)形容词,过去的,旧时的/名词,交情/名词,缘故,原因/名词,旧的知识/动词,衰老/副词,故意,存心/副词,仍,还是/连词,因此,所以(2)动词,勃发/名词,头发/动词,出发,上路/动词,征发/动词,花开放/动词,显露,显现(3)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道义,正义/名词,正确的方法/动词,取道(4)动词,胜过,超过/形容词,优美的/副词,尽/动词,禁得起(5)副词,姑且,暂且/副词,将要/副词,尚且,还/连词,况且/副词,将近3. (1)杰出的 (2)刚才1 “莫听穿林打
4、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 “何妨” “谁怕”三个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 ,其“独不觉” ,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3 -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如何以小见大的?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5、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3词的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定风波上阕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疾风冒骤雨,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超然洒脱、乐观潇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艰难的环境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的风雨推及人生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任你风狂雨骤, “我”自不为所动的听任自然、笑傲江湖、乐观自信、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莫听” “何妨” “谁怕”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 ,其“独不觉” ,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4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怎样的内涵?(1)自然景象: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
6、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2)内涵: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亦不定,祸福难晓;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一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幻莫测。5如何理解定风波下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的深刻含意?道出了作者怎样的顿悟和启示?“风雨”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作者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指的是春风得意的顺境。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6下片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着怎样
7、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1)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 人 生 态 度 : 句 中 “风 雨 ”二 字 , 一 语 双 关 , 既 指 野 外 途 中 所 遇 风 雨 , 又 暗 指 几 乎将 他 置 于 死 地 的 政 治 风 雨 和 人 生 险 途 。 “归 去 , 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 好 像 什 么 事 也 没 有 发 生过 。 不 管 是 风 吹 雨 打 , 还 是 阳 光 普 照 , 一 旦 过 去 都 成 了 虚 无 。 这 反 映 了 苏 轼 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悲 的 旷 达
8、胸 襟 , 也 反 映 了 他 超 凡 脱 俗 的 人 生 态 度 。7 定风波一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作者通过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继而雨过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景象,营造- 4 -了一种紧张急促又转向清冷的意境氛围。8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9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
9、位置。10试分析定风波一词中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作者借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清冷景象,通过风雨肆虐的恶劣环境更衬托出坦然面对风雨坎坷的旷达洒脱的情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11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
10、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 “山头斜照却相迎” ,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12这首词与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
11、态度。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ng) 酹(li) 吟啸(xio) 羽扇纶巾(gun)B笺注(qin) 赤鼻矶(j) 蓑衣(su) 料峭(qio)- 5 -C针砭(bin) 粗糙(co) 差别(ch) 创伤(chung)D战栗(zhn) 炽烈(ch) 对称(chng) 万箭攒心(cu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一
12、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13、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_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6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D 词 人 以 曲 笔 抒 写 胸 臆 , 把 日 常 生 活 的 形 象 和 深 邃 的 生 活 哲 理 , 有 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_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专题 05 苏轼词两首 课时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