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0 记承天寺夜游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托物言志 即景生情 类比象征 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
2、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 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3、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 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 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 分):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答: 12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
5、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答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 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 1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答案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托物言志 即景生情 类比象征 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B )3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10 课记承天寺 夜游 同步 练习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