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大兴区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三生物1.松露是和松科植物根系共生的一种地下真菌。下列关于松露和松科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遗传物质都是 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B. 都含有叶绿素,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C. 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D. 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松露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松科植物也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详解】A. 松露和松科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 正确;B. 松露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 错误;C.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能通
2、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 正确;D.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D 正确。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 1 所示的渗透作用装置,S 1和 S2分别为漏斗内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如图 2 所示,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 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B. 渗透平衡时,S 1溶液的液面高于 S2溶液的液面C. 将 S1和 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 KNO3溶液,渗透平衡时 m 值为 0D. 图 2 结果说明,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生物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2【答案】D【解析】【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
3、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 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 越大;蔗糖不能穿过半透膜,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原因是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图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即 S1S 2。渗透平衡时h 会产生压力与漏斗两侧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详解】A. 根据题意,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A 正确;B. 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渗透平衡时 S1溶液的液面高于 S2溶液的液面,B 正确;C. 将 S1和 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 KNO3溶液,则渗透平衡时不会出现液面差,因为
4、KNO3可以通过半透膜,C 正确;D. 蔗糖属于小分子,故图 2 结果不能说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生物膜,D 错误。3.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 ATP 合成。据此推测 DNP 作用正确的是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 ATP,该过程不受 DNP 影响B. DNP 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 ATP 最多C. DNP 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D. DNP 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
5、响,但能抑制ATP 合成,表明 DNP 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 ATP 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 ATP,A 错误;B. 根据题意,DNP 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 ATP 的合成,B 错误;3C. 根据题意,DNP 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 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 正确;D. 根据题意,DNP 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ATP 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 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 错误。4.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利用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
6、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盐酸和酒精混合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B. 健那绿能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可将死亡的细胞染色后观察C. 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D. 人的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易涨破,可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 2-3mm 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 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
7、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离心后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详解】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A 正确;B. 健那绿为活细胞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死细胞,B 错误;C. 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但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C 错误;D.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应将人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涨破,D 错误。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A 对 a、B
8、 对 b为完全显性,其中 A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 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 1为白色,F 1随机交配获得 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 5 种,黑色和黄色各有 2 种4B. 若 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 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C. 若检测 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D.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 4 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 2 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9、,A 对 a、B 对 b 为完全显性,A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 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即表现为白色,则黑色为 Abb,黄色为 aaB,白色为aabb、AB,故纯合的黑色即 AAbb 和黄色亲本 aaBB 杂交,F 1为白色即 AaBb,据此分析。【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 五种,黑色有 AAbb、Aabb,黄色有 aaBB、aaBb,A 正确;B. 若 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 3310,即 F2的表现型之和
10、为 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 若检测 F2中的黑色个体 Abb 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 aabb 杂交,与白色纯合子杂交未必能鉴定出,如与 AABB 杂交,无论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结果都是AB,C 错误;D. F2中黑色(AAbb、Aabb)与黄色(aaBB、aaBb)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共 4 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 AaBb、aabb 共 2 种,D 正确。6.正常情况下,DNA 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SSB)能
11、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 DNA 呈伸展状态,且 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 SSB 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A. 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B. 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 DNA 复制C. SSB 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D. SSB 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A【解析】5【分析】根据题意,SSB 能很快地与 DNA 复制时解旋形成的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 DNA 呈伸展状态,且 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则可推知,该蛋白能够在 DNA 解旋后与单链结合,在 DNA 复制结束后离开单链。【详解】A
12、.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A 正确;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 DNA 复制,B 错误;C. 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 ,说明 SSB 不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C 错误;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是一种 DNA 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 错误。7.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 ,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结果显示,植株中约 40%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 2N 细胞和 4N 细胞,称为
13、“嵌合体” ,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B. “嵌合体”植株可以产生含有 38 条染色体的配子C. “嵌合体”的花之间传粉后可能产生三倍体子代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 19 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A 项正确;“嵌合体”含有 4N 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 76 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 38 条染色体的配子,B 项正确;嵌合体中 2N 细胞可产生含 1 个染色体组的配子,4N 细胞可产生含 2 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
14、”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 项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葡萄茎段,没有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且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 38 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 19 条染色体的细胞,D 项错误。【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6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 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 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15、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详解】A.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 正确;B.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 正确;C.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 错误;D.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
16、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 正确。9.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的完整幼苗和去顶幼苗后,测得不同条件下豌豆两种幼苗的伸长量,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项目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注:CK 为空白对照组A. 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B. 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时,体现了
17、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协同作用7D.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表数据可知,作用于完整植株时,IAA 和 GA 均能促进幼苗生长,且 IAA+GA 混合组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 IAA 强,但弱于 GA;当作用于去顶植株时,作用效果是(IAA+GA)混合组IAAGA对照组。【详解】A. 根据表格数据,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A 正确;B. 表格中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比处理完整植株的效果要好,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B 正确;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完整植株时比
18、单独使用 IAA 强,但弱于 GA,不能说明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是协同作用,C 错误;D.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D 正确。10.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 J 型增长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
19、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 ,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 “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 ,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8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 J 型增长,A 错误;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 错误;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
20、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 正确。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 A 错,RNA 酶不是蛋白质,所以 B 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 D 错。12.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后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C1和 C2B. 图中 C2所示的过程将会导致基因重组C. 图中 C
21、1与 C3所含的染色体组数量相同D. 图中 C1与 C2、C 3与 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 1中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 2细胞不均等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C 3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 4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C1和 C2,A 正确;9B. 图 C2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C. 图中 C1含有 4 个染色体组,C 3含 2 个染色体
22、组,C 错误;D. 同一个体中可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 C1与 C2、C 3与 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 正确。1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 pH 的变化不大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 ATP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 pH,因此尽管血液
23、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 pH 的影响不大。【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 pH 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 正确;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 ATP,C 错误;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 错误。14.从某人体内的衰老细胞、癌细胞和凋亡细胞中获得提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低于其它两种细胞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C.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都相同,RNA 则不同D.
24、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沉淀【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10但不是所有酶活性都都降低;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详解】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A 错误;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凋亡基因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B 正确;C. 癌细胞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故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并不都相同,C 错误;D. 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三种细胞的提取物都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大兴区 2019 届高三 生物 上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