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
《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0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 考点图解 】【 名师点拨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 (外廷)转移 ,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想控制:
2、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历年真题 】1 (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
3、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22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 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 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由材
4、料“武则天时期” 、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 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 D 项错误。 4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5、,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5 (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3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 A 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
6、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 B 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 C 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 D 项错误。6 (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7、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7 (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 B 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
8、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 D 项正确。48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9、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D 项错误。9 (2015四川文综2)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10 (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
10、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 A 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 C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 D 项错误。511 (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11、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 ,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 C 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 D 项错误。 17 (2013北京文综13)读图 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C18
1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6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 BC 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 A.。19 (2012山东文综1
13、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 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20 (2012北京文综13)图 6 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 6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答案】C21 (2012海南单科5)北
14、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7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 项题干无从反映, D 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 项排除。22 (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政治 考点 精练 专题 03 至元 君主专制 演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