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押题专练.doc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押题专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押题专练.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2 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 M 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 n 只鹿中有 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 Mn)m 只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
2、目,有利于抓捕B随机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 X1、X 2、X n,则种群密度为(X 1X 2X n)/n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答案:D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
3、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 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 K/2 值,B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 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 错误。2答案:A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 2 年 第 4 年 第 6 年 第 8 年 第 10 年 第 12 年 第 14 年增长速率 0.66 1.52 2.8
4、3 3.69 2.91 1.20 0.03A.这 14 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答案:D5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B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是由种间竞争决定的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解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A 错误;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 错误;种群数量的稳定是指种
5、群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种群数量有波动,故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等,C 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是由食物或栖息空间决定的,故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D 正确。答案:D6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变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D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3答案:B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B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C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均是由光照决定的D在食
6、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呈“S”型增长解析: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使其在正常水平波动,A 正确;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类型取决于当地条件,不一定演替到森林阶段,B 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的,C 错误;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如果有天敌和空间的限制,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呈“S”型增长,D 错误。答案:A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7、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水稻属于一个种群,A 错误;在理想 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错误;演替到 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 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答案:D9下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即: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处理 调查农户(户)农药投入(kg/hm2)农药使用次数(次)水稻产量(kg/hm2)鱼产量(kg/hm2)稻鱼共生 118 7.2
8、1 3.2 6 417.12 372.24水稻单种 113 11.02 6.9 6 535.26 A.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B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D水稻单种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有捕食关系答案:A1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BBC 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 到 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 Y 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解析: K 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A
9、 正确;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错误;A 到 C 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大,C 正确;曲线 Y 为“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 正确。答案:B11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Nt1 /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 示(图中 Nt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 Nt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 0 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 0 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5C乙种群在 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 t3后数量相对稳
10、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答案:B12如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K 值)约为 2 000 只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 1850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D图乙第 15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 1880 年的种群数量情况解析: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种群数量在 2 000 只上下波动,故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K 值)约为
11、2 000 只,A 正确;1850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的加剧和天敌的增多,B 正确;分析图乙可知,第 10 年以前,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第 10 年时 1,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故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C 正确;图乙中,第 1020 年间,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 该培养液的 环境负荷量可能为 1.21107个D若进行第 5 次均匀取样,10 mL 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个解析:将 10 mL 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 pH 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
12、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 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 pH 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 10 mL 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 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 可能低于 1.21107个。答案:A17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
13、K 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解析: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即后一阶段优势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答案:D18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 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 之间的关系,直线 p 表示Nt Nt1 ,下列有 关说法不正 确的是( )8A对于甲种群而言,B 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
14、群的数量答案:D19某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鲢鱼苗(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由于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会呈“S”型增长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不仅仅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D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则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解析:该鱼塘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 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 正确;人工鱼塘内水不流动,鲢鱼不能繁殖,故而该池塘内鲢鱼的密度不会自然增长,B 错误;流经该池塘
15、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饲料的能量,C 正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主要生活在池塘不同水层,故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 正确。答案:B20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 6 个不同区域 6 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9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 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答案:D2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
16、母菌数(10 3个) 10 5 5 10A.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相同B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 K 值所需时间不同C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 A。由于培养液体积不同,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不相同,A 错误;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 值所需时间不同,B 正确;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C 正确;试管、的起始酵母菌数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前者少于后者,所以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D 正确。22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下图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生物 二轮 复习 专题 12 种群 群落 押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