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设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 molCl 2 与足量 NaOH 稀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B)标准状况下,224L 正戊烷含电子数为 NA(C)常温常压下,8gO 3 所含电子数为 4NA(D)05L02 mol.L 1 FeCl3 溶液中,含 Fe3+数目为 01N A2 下列能大量共存的无色透明溶液是( )。(A)H +、K +、MnO 4 、C 2O4(B) Fe2+、OH 、Cl 、NO 3(C) H+、Na +、I 、SO 42(D)Al 3+、
2、K +、HCO 3 、SO 423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常温下,FeCl 3 溶液与 KSCN 溶液混合:Fe 3+3SCN Fe(SCN) 3(B) AgCl 悬浊液中滴加 Na2S 溶液:2Ag +S2 Ag 2S(C) FeBr2 溶液和足量氯水反应:2Fe 2+4Br +3Cl22Fe 3+2Br2+6Cl(D)NaAlO 2 溶液与 NaHCO3 溶液混合:AlO 2 +HCO3 +H2OAl(OH) 3+CO24 某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 C8H8O4(B) 1mol 该物质最多消耗 2molNaOH(C)核磁共
3、振氢谱显示有 5 个峰(D)能与 Br2 发生化学反应5 短周期元素 R、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 2 倍,X 元素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W 元素和 Z 元素同主族,且 Z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W 的 2 倍,Y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 与 X 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 1:2(B) Y 的氰化物属于良性氰化物(C)氢化物的稳定性:WZ(D)R 的某种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6 常温下,用 01000mol.L 1 NaOH 的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 1 CH3COOH 溶液,
4、所得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A)点所示溶液中:2c(Na +)c(CH 3COOH)+c(CH3COO )(B)点 所示溶液中:c(CH 3COO )+c(OH )c(CH 3COOH)+c(H+)(C)点 所示溶液中:c(CH 3COOH)+c(H+)c(OH )(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CH 3COOH)c(CH 3COO )c(H +)c(OH )c(Na +)7 现有 CuO 和 Fe2O3 的混合物 24g,向其中加入 200ml4mol.L1 HCl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将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用足量 H2 还原,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 ( )。(A)18g(B)
5、 148g(C) 176g(D)12g8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 ”都属于 “两性电解质”的是( )。(A)HCO 3 、H 2O、HPO 42(B) HF、F 、HSO 4(C) HCO3 、CO 32 、HS (D)OH 、H 2PO4 、NH 4+9 下列操作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B)除去 CO2 中的 HCl 气体,可将气体通过饱和: Na2CO3 溶液(C)往淀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冷却后再加入新制的 Cu(OH)2,没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D)进行分液操作时,应从上口倒出分液漏斗
6、中的上层液体。10 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 等种类。PVC 被广泛用于食品、蔬菜的外包装,但它对人体有潜在危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VC 保鲜膜属于链状聚合物,在高温时易熔化,能溶于酒精(B) PVC 的单体不能由 PE 的单体与氯化氢加成制得(C)鉴别 PE 和 PVC 可将其放人试管中加热,在试管口放置一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纸变红,则为 PVC;不变红,则为 PE(D)等质量的聚乙烯和乙烯分别完全燃烧,聚乙烯消耗的氧气多11 下列不属于“ 知识与技能 ”目标的是( )。(A)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B)通过实
7、验探究和讨论,培养交流合作能力(C)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D)知道并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2 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 )。(A)我们周围的空气(B)化学物质的多样性(C)化学与社会发展(D)化学物质与健康13 化学教学理念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下列关于化学教学基本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B)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
8、联系(D)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只需重视学习结果即可14 以“复习旧课一激发学习动机一讲授新课一巩固练习一检查评价一间隔性复习”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是( )。(A)传递一接受式(B)自学辅导式(C)探究教学式(D)范例教学模式15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感受(B)关注(C)珍惜(D)树立16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必要的基础的学生实验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初中阶段必须完成的化学实验的是( )。(A)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B)粗盐的提纯(C)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D)收集不同的水样,测定其
9、 pH,并用图表或数据等表示实验结果17 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学习方法是( )。(A)启发讲授法(B)演示观察法(C)引导探究法(D)讨论谈话法18 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19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的知识,回答有关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知识,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 ) 。(A)类比(B)归纳(C)分类(D)演
10、绎20 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二、简答题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 的全称,以 2001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11、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问题:2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22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2 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1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
12、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现在,化学家们已经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正在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问题:23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4 请简要说明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25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三、诊断题25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测试题,并
13、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欲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统计学生答案如下: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6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27 请写出本题正确的解题思路。28 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四、案例分析题28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比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不同现象。 【演示实验 1】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木炭,先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学生注意观察燃烧现象。 【
14、演示实验 2】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杆,至其快烧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或铺少量沙子)的集气瓶中。学生注意观察燃烧现象。 【演示实验 3】把一段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空气中点燃,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学生注意观察燃烧现象。 教师写出【实验 1】中的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尝试写出【实验 2】和【实验 3】中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小组讨论】 1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思考,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和在空气中的燃烧相比,有什么不同? 2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 3结合【演示实验1】和【演示实验 2】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种类和数目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
15、讨论结果 】1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3【实验 1】和【实验 2】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教师】引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巩固练习】略。问题:29 在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操作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请你谈一下自己的想法?30 化学演示实验有哪些基本特点?31 教师在做化学演示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五、教学设计题31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常见的酸和碱 ”的内容标准: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
16、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活动与探究建议:“ 检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 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的内容呈现如下: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并观察浓盐酸和浓硫酸的颜色和状态。分别打开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塞,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闻一闻它们是否有气味? 注意: 闻气味的方法 1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避免沾到皮肤或衣物上。2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地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将观察、阅读、思考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
17、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少量杂质而略带黄色。浓盐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纯净的浓硫酸是没有颜色、黏稠、油状的液体,不容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十分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需要,稀释浓盐酸或浓硫酸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或稀硫酸。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除盐酸和硫酸外,常见的酸还有硝酸(HNO 3)、醋酸(CH
18、 3COOH)和碳酸等。要求:32 在本节课中(初中阶段),酸的概念是什么? 请你对该概念进行评价。33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1mol 氯气完全反应转移 1mol 电子,故 A 项错误;标准状况下,正戊烷不是气态,故不能适用气体摩尔体积,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 FeCl3 是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05L02mol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