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模拟试卷 2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伊懋可的“ 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致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D)中国古代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2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中
2、国古代的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种学说属于( )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 ”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4 公元 829 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
3、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人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 137 名,其中徽、晋、陕籍 106 名;共取举人 286 名,其中徽、陕、晋籍者 213 名,均占 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D)
4、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6 吕思勉先生说:“ 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 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 ”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7 “入宋以来,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湖北农业在全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粮食种植日益集中(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农田面积大量增加(D)耕作方法不
5、断改进8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9 唐人有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但直到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考古发掘史书记载民间传说(A)(B) (C) (D)10 有学者认为清末以来,中国发生三场“国进民退”
6、(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进退)第一场就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其中“ 第二场 ”指的是( )。(A)清政府宣布“ 铁路国有” 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国民政府国营企业的急剧膨胀(D)公私合营企业全部变成了国营企业11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记载:“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搁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面纱主要依赖进口(B)面纱产量大量积压(C)经济危机已经出现(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2 1
7、 896 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材料反映了( )。(A)政府呼吁开禁(B)政府放宽对民问设厂的限制(C)政府允许自由办厂(D)政府准许采用官商合办形式13 1930 年 5 月,红旗发表了署名信件,明确指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发展农村工作,革命形势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这样必将取得胜利。材料表明当时的革命斗争需要( )。城市革命连为一体 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 建设根据地(A)(B) (C) (D)14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
8、,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15 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 主要是指( )。(
9、A)自由精神(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16 19 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突破了“中体西用” 思想的束缚(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17 20 世纪 30 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 75到 50共 14 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 的不分等级的
10、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18 1902 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 “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 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C)资本主义缓慢发展(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19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 世纪)50 年代早期以及(20 世纪)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 )。(A)发挥
11、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D)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20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A)社会制度的变革(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21 湖北农民彭立成家 1974 年的春联是“过年只
12、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1983年的春联是“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春联反映了湖北农村的巨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进行土地改革,废除旧制度(B)开展农业改造,确立公有制(C)建立人民公社,追求高速度(D)实施联产承包进发新活力22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人预定轨道(A)(B) (C) (D)23 1967 年 1 月,出
13、现“ 一月风暴 ”的是( )。(A)上海(B)北京(C)广州(D)武汉24 罗马法史中写道:“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的蓬勃发展早在罗马统治扩张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它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由此可见( )。(A)商人们成为罗马法的主导者(B)核心内容是保护商品经济发展(C)罗马法的形成导致罗马人扩张(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形成相辅相成25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
14、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A)“恶法非法 ”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2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2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引用过一句名言:“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
15、获。”与此观点类似的是( )。(A)相对论(B)量子理论(C)进化论(D)电磁学理论28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29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30 有学者指出“ 那些为 17 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
16、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 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B) 17 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 17 世纪就开始孕育(D)欧洲在 17 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31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期间调整外
17、交政策的特点是( )。(A)维持美苏两极格局(B)放弃霸权主义政策(C)推行现实主义外交(D)淡化意识形态分歧3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1944 年)世界花了 15 年时间和一场世界大战的代价才坐在一起弥补全球金融的漏洞,正是这样的漏洞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了经济大萧条。”当时修补“ 漏洞”的主要措施是( )。(A)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货币体系(B)成立欧洲共同体,推动经济一体化(C)签署 关贸总协定,推行自由贸易(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增长33 1981 年 1 月,年 70 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 40 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
18、美国走出“滞胀” 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 的是( )。(A)增加福利投入(B)发展混合经济(C)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奉行自由主义34 亚当.斯密竭力倡导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二十世纪的突出表现为( )。(A)国民经济军事化(B)经济出现垄断现象(C)国家干预调控(D)普遍推行福利政策35 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推出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对于自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津贴,对于与政府合作的农业给予商品贷款,而将其耕地减少 30的棉花种植者课用其
19、收成作担保。这种新农业政策的目的是( )。(A)扩大就业(B)克服生产过剩(C)解决农民福利(D)提高耕地利用率二、材料分析题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谓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直接参与、直接选举和全民公决都具有直接民主的因素,但不构成体制上的直接民主,如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该国家的统一与独立等。直接民主的一种涵义指的是整个国家在体制上的直接民主,例如雅典民主。这种体制上的直接民主的典型制度安排是,公民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每年开会约 40 次,每次一整天。法定人数是 6 000 人,另有 500 人会议,由
20、 10 个部落中各派出 50 人参加,负责日常的行政事务。严格意义上的直接民主仅指的是国家体制上的直接民主。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摘自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材料二 黄遵宪在 1882 年一 1885 年出任大清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并于 1884 年亲眼目睹美国总统大选。黄遵宪把当时的见闻写进纪事一诗:“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狎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钧。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否?是谁承余窍,竞欲粪佛头? 颜甲十重铁,亦恐难遮
21、羞。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谈谈黄遵宪对待美国大选的认识。材料三 本来临时约法草案在拟定时,采用的是总统制,但是到 1912 年 2 月 7日参议院开始议审议临时约法草案时,却改为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对此,参与立法的当事人直隶省参议员谷钟秀说:“各省联合之始,实有类于美利坚十三州联合,因其自然之势,宜建为联邦国家故采美之总统制。自临时政府成
22、立后,感于南北统一之必要,宜建为单一国家,如法兰西之集权政府,故采法之内阁制”。正是因为总统人选发生变化,参议院才猝然决定在约法中增设国务总理一职,企望通过这一变动,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单从制度层面来讲,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各有长短很难说孰优孰劣。民国初年的政政体制度体现多元的政治利益格局。宋教仁与民初制宪的政体选择(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法之内阁制” 的主要原因。与材料二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有何特点?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治初期,日本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威胁日本民族独立。1869 年,在英国支持下,日政府断然拒绝了美国要求修建江户一
23、横滨之间铁路的权利。1872 年,明治政府派遣使节团先后访问美、英等国,就不平等条约问题与各国谈判。结果各方见解相差甚远,交涉终止。日本认识到,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建国,必须富国强兵,到 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初步取消了外国在日享有的重大不合理权益。1874 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武装侵略中国台湾。开始“耀国威于海外”。1875 年,日本制造了“ 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并攫取免税贸易和领事裁判权。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并以此为契机,完全恢复了关税自主。至此,日本人完成了由古代外交体系向近代外交体系的转型。昊廷缪主编日本史材料二 日本帝国 1868 年的明治维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教师 公开 招聘 考试 中学历史 模拟 2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