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络层.ppt
《第四章 络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络层.ppt(3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四章 网络层,网络层的功能与服务 路由选择 拥塞控制 X.25中的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是要以分组为单位将数据信息从源节点传送到目的节点。,第一节 网络层的功能与服务,4.1.1 网络层功能及模型 网络层的作用:在数据链路 层提供的在相邻两个节点之间 透明、可靠的传送数据帧的功 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管理网络 中的通信,将从传输层交出的 数据以分组为单位,从源节点 通过通信子网沿适当的路径传 送到目的节点。 网络层的功能: 向传输层提供服务、路由选择、 拥塞控制、网络互联。,第一节 网络层的功能与服务,4.1.2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虚电路服务 无连接的网路服务 数据报服务 4.
2、1.2.1 虚电路服务 虚电路:在通信之前,需要 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间建立起 一条逻辑上的网络连接,我们 称之为虚电路。 建立虚电路过程:建立连接数据交换拆除连接,第一节 网络层的功能与服务,每个节点都应保持一个虚电路表,它的每一项记录了一个打开的虚电路信息,包括虚电路号、前一节点和下一节点的标识。,通常采用“动态”虚电路号码选取法:即总是选取当前尚未使用的最低虚电路号。,虚电路的实现: 建立虚电路时分配给该虚电路一个没用过的虚电路号,以区别于本系统中的其他虚电路。 传送数据时,每个数据分组含有分组号、校验和控制信息及其要经过的虚电路的号码,以区别其它虚点路上的分组信息。,虚电路实现图例,(表
3、示5条虚电路建立的顺序以及所经过的节点),(5个节点的内存路由表),(表示沿虚电路H1ABCEH5传送时,虚电路号的变换情况),B,A,D,E,C,H1,H2,H4,H3,H5,AE,AD,CD,(b),第一节 网络层的功能与服务,4.1.2.2 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服务:没有虚电路建立的过程,每一个发出的分组(称为一个数据报)都携带了完整的目的地址信息,因而每一个分组都可以独立的选择路由。 分组到达目的节点的顺序有可能与发送顺序不完全一致,甚至会失去某些分组。 要求接收方主机具有重新排序、纠正重复或丢失分组的功能。,数据报实现 在每个节点同样要有一个路由表,按照每个分组所携带的目的地址查找路由
4、表来决定应沿哪条链路转发分组。,第一节 网络层的功能与服务,4.1.2.3 虚电路服务与数据报服务的比较,第二节 路由选择,4.2.1 理想的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网络节点在收到一个分组后,决定在那一条输出链路上传送 下去所使用的策略。 理想的路由算法的一些特点: (1)正确性。必须是信息快速、正确的传输。 (2)简单性。计算简单可以减少时延。另外,路由选择的计算不应使网络的通信量增加太多的额外开销。 (3)坚固性。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要有自适应性。有时称这种自适应性为“健壮性”(robustness)。 (4)稳定性。当通信量和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算法应收敛于一个可以接受的
5、解,而不应产生过多的振荡。 (5)公平性。算法应对所有用户(除对少数优先级高的用户)都是平等的。 (6)最佳性。是指以最低的费用来实现路由算法。实际上,所谓“最佳”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种特定要求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已。,第二节 路由选择,4.2.2 最短通路路由选择 例:寻找从源节点A到网络中其他各节点的最短通路。 令D()为源节点(节点A)到节点的距离;令N表示网络节点的集合,初始时令NA;令l(i,j)为节点i至节点j之间的距离。 算法: (1)初始化 D()= (A , ) 若节点与节点A直接相连 若节点与节点A不直接相连 (2)寻找一个不在N中的节点,其D()值为最小,把加入到N中,然
6、后对所有不在N中的节点,用D()和D()+(,)中的较小的值去更新原有的D()值,即:D()minD(),D()+(,) (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在N中为止。,图4-6 求最短通路算法的网络举例,第二节 路由选择,图4-6 求最短通路算法的网络举例,第二节 路由选择,4.2.3 路由选择的不同策略 1.非自适应路由选择简单、开销小 (1)洪泛法(flooding) 策略:当某个网络节点从某条输入线路收到一个不是发给它的分组时,就向所有与此节点相连的其它链路转发出去。 优点:算法简单,几乎不需要什么计算;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方收到信息; 方便实现广播通信和多址通信,具有良好
7、的健壮性,广泛应用于军事网中。 缺点:造成分组无休止的传输; 使接收方收到多个重复的分组; 网络中分组数目迅速增长,结果导致网络出现拥塞现象。 改进:采用计数器或登记表法控制网络中分组数目的增长。,第二节 路由选择,(2)有选择的洪泛法 策略:仅在满足某些事先确定的条件的链路上转发分组。 好处:分组不会向不希望去的方向转发。 (3)固定路由法 策略:在每个节点上保存一张由此节点到网络中其他节点的固定路由表(由网络设计人员或管理人员根据网络拓扑结构、流量分布和其他因素编制的,并且在此后的一段相当时间保持固定不变),表中规定一条或多条输出线。 适用:当网络拓扑固定不变并且通信量也相对稳定时。 (4
8、)随机走动法(random walk) 策略:当分组到达某个节点时就随机地选择应当走哪条链路作为转发的路由,因此又称为随机徘徊。 适用:在非自适应的路由策略中,若可能发生节点或链路的故障,那么随机走动法巳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得路由算法具有较好的健壮性。,第二节 路由选择,(5)分散通信量法(traffic bifurcation)或查表选择路由(directory routing) 策略:事先在每个节点的内存中设置一个路由表,路由表中给出几个可供采用的输出链路,并且对每条链路赋予一个概率;当一个分组到达该节点时,此节点即产生一个从0.00到0.99的随机数,然后按此随机数的大小,查表找出相
9、应的输出链路。,第二节 路由选择,2自适应路由选择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及网络某个节点或链路发生故障时,在网络的某个局部范围做出调整路由的决定。 (1)孤立的路由选择策略 策略:只根据本节点的状态来选择路由,而不和其它节点交换状态信息。 “热土豆”算法:当收到一个分组时,不管其目的地址如何,把刚收到的分组以最快速度发往各链路中等待队列长度最短的等待队列中排队等候发送。 缺点:不准确,有时队列最短的方向井非正确的转发路由。 改进:令队列长度为Q,在每个队列增加 一个对于某一目的地址的偏移数B,取Q+B 值为最小的队列作为转发方向。 例如:对应于F,E,D和C的B值若分别为0, 6,5和8则算出相
10、应的Q十B值分别为5,7, 9和10,因此应把收到的分组送到发往F的队列中。,第二节 路由选择,(2)分布式路由选择策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路由算法 特点:适应性较好,每个节点周期性地从相邻的节点获得网络状态信息,同时也将本节点做出的决定周期性地通知周围的各节点,以使这些节点不断地根据网络新的状态更新其路由选择决定。 例:ARPANET使用算法是在每一个节点保持两个向量,即:,Di节点i的时延向量; dij节点i至节点j的最小时延当前估值(dij=0); n 网络中的节点数; Si节点i的后继节点向量; SIJ后继节点(节点i到节点j当前最小时延路由中的第二个节点。,对于任一节点k每隔128ms
11、与其所有相邻节点交换时延向量,按以下方法对本节点的时延向量和后继节点向量进行修改:dki dki+dij Ski=i,用这个i使dki+dij为最小。A节点k的所有相邻节点的集合; dki节点k到节点i的时延的当前估值。,第二节 路由选择,例:,节点1收到3个时延向量,第二节 路由选择,(3)集中式路由选择策略 策略:利用网控中心NCC,专门收集各节点定期发来的状态信息,然后由它根据这些状态信息及网络拓扑结构,动态的计算出每个节点现时的路由选择表,再将新的路由选择表同时送回各个节点使用。 优点:算法能定期按拓扑结构和信息量变化修改各节点的路由选择表; 容易得到精确的路由,消除了分组在网内“兜圈
12、子” 及路由“振荡”的现象; 可起到对进入网络通信量的某种流量控制作用。 缺点:在报告状态-计算-送回路由选择表的过程中花费了不少时间,因此在系统变化较快的网络中很难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NCC的工作量大,因此需要采用速度快、可靠性高的机器;由于采用集中控制,因而NCC工作的可靠性尤为重要,所以应采用若干个级别的NCC协同控制,一旦高一级的NCC出现故障,低一级的NCC马上接替工作,但这种方法花费较大且仍不能满足全部要求;网中负载不平衡,靠近NCC的链路负担重,而远离NCC的链路负载较轻。(4)混合式路由选择策略,第三节 拥塞控制,拥塞:当到达通信子网中某部分的分组量过多时,就会造成网络性能的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章络层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