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杭州十四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杭州十四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杭州十四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杭州十四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我国物权法规定: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小时(如下图),回答题。 【小题 1】 “日照时间不少于小时 ”的日期指的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小题 2】按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A北京( 40N) B哈尔滨( 45N) C广州( 23N) D台州( 29N)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我国日照时间最短的时节是冬至日,所以 “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
2、间不少于小时 ”应是冬至日。 【小题 2】根据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越小楼间距越大,可知四城市中哈尔滨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哈尔滨。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我国物权法保证最低光照时间为背景考查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点,难度较小。我国位于北半球,最低光照时间是有冬至日这一天的太阳高度角决定的,纬度越高同高楼房的间距越宽。 下图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斑点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考点:本题考查地
3、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偏转这一知识点。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解答本题本题需学生熟练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的偏转规律。 著名的 “春城 ”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据此回答题。 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昆明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并不低,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气候温和。夏季由于昆
4、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并不炎热。所以,较低的纬度和较高的海拔是造成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原因。故四个选项中只有 D项正确。 考点: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原因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昆明气候四季如春原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下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其中 M点吹东南风,回答题 【小题 1】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小题 2】关于该天气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东亚寒潮发源地天气系统 B夏季该系统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C该天气系统一定会出现降水 D该天气系统可以出现暴雪、
5、大风降温天气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若 M 点吹东南风,则反映风向由四周吹向中心,故判断中心为低压,即为气旋系统,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向右偏,故判断位于北半球。 【小题 2】结合上题分析,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气旋,该天气系统可以出现暴雪、大风降温天气 ,并不一定会出现降水。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根据风向判断等压线的高低气压分布,结合风向的偏向判断地转偏向力的偏向,进而确定南北半球的差异,并能结合常见天气系统的实例分析即可。 2011年 3月 11日下午 2时 46分左
6、右(东京时间;东京经度约是13941E),日本东北部的太平洋发生了一场里氏 9.0 级的巨大地震,并引发了停电、火灾和海啸等灾难。根据材料并读图完成题: 【小题 1】日本发生巨大地震,是因为 A该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 B太平洋海域的海啸活动频繁 C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D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小题 2】地震同时引发了停电、火灾和海啸等灾难,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A多因性潜在性 B潜在性周期性 C关联性群发性 D周期性群发性 【小题 3】日本发生地震那一刻,北京时间是 A 1点 28分 B 2点 46分 C 3点 46分 D 1点 46分 答案
7、: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家。 【小题 2】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反映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 群发性的特征。 【小题 3】 2011年 3月 11日下午 2时 46分左右(东京时间;东京经度约是13941E),日本东北部的太平洋发生了一场里氏 9.0 级的巨大地震,由于东京位于东九区,北京位于东八区,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日本发生地震时北京时间是下午 1点 46分。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及
8、时间换算问题。 点评:本题以日本 3.11地震为背景考查全球主要地震带、自然灾害的特征及时间换算问题,难度一般。学生熟练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即可明确日本多地震的原因,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 群发性的特征,时间换算明确东加西减的原则即可。 2012年 12月 5日,受冷空气影响,吉林省吉林市气温下降到零下 29摄氏度,松花江岸边再 次迎来雾凇美景。近日来,吉林市持续出现雾凇美景,使人如入梦幻美景。根据材料并读图完成题: 【小题 1】 “雾凇 ” A是一种降水现象 B是水汽的冻结现象 C在东北一年四季都会发生 D在南方肯定不会发生 【小题 2】吉林省吉林市出现 “雾凇 ”这一时期, A被蒙古高压控制 B
9、被阿留申低压控制 C受暖锋影响,多降水 D处于年降水最多季节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雾凇 ”是在日出前后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候,雾气和水汽凝结成冰晶而挂在枝叶之上的一种现象。在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 【小题 2】雾凇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冬季时亚洲大陆受蒙古高压控制。 考点:本题考查 “雾凇 ”现象及海陆气压分布。 点评:本题以吉林市雾凇美景为载体考查 “雾凇 ”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北半球冬季海陆气压分布状况。学生明确 “雾凇 ”现象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北半球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
10、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在海洋和陆地形成不同的 气压中心。冬季时亚欧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如下图所示对应关系(注 :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一度,距离相差 111km)。读图完成题。 【小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 62N 68N B 52N 58N C 50N 54N D 52N 62N 【小题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垂直自然带中的针叶
11、林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的范围距 42N 有 1100 1800 km;在地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 1实际距离大约差 111 km,1100公里的经线长度等于跨了 10个纬度, 1800公里大概跨了 16个纬度。计算可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52 N 58 N。 【小题 2】据图反映,纬度越高,针叶林的分布海拔高度越低;纬度越低,则针叶林的分布海拔高度越高,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经线长度与纬度距离。 点评:本题难度低,属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经线 上的跨纬度距离计算即可。垂直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类同于从赤道向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北印度洋海域, 、 分别表
12、示该海域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读图回答题。 关于图中 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反映出该海域夏季洋流流向 B 洋流都是寒流 C 洋流为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风海流 D 洋流使沿岸地区形成温带荒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有图示可知 反映出北印度洋地球冬季洋流流向,呈逆时针方向; 反映出北印度洋地球夏季洋流流向,呈逆顺针方向; 洋流为受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属于风海流 ; 洋流是西澳大利亚寒流使沿岸地区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北印度洋海域的洋流分布规律,难度较小。学生掌握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在季风的影响下,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夏季洋流呈顺时针
13、方向,属于风海流。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 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 “夏顺(时针)冬逆(时针) ”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小题: 【小题 1】景观图中,水热条件最好的是 A B C D 【小题 2】比较 、 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高度相同) A 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 丰富 B 图
14、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 丰富 C 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 高 D 图所示区域的植被比 丰富 【小题 3】四幅景观图中,土壤厚度最大的是 A B C D 【小题 4】局部世界地图中的点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 A a B b- C d- D e- 【小题 5】从 d、 b、 a、 e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分异 B垂直地分异 C地方性分异 D纬度地带分异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A 【小题 4】 D 【小题 5】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四幅景观图中, 处于热带地区处在赤道低压控制下,高温多雨。水热条件最好。 【小题 2】 处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景观, 处为热带
15、荒漠带景观,两处海拔高度相同那么表明两地存在纬度差异才形成不同的水热条件。可推断出 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 高。 【小题 3】我们通常说的土壤厚度被称为腐殖层,是肥力性质最好的一层,植物根系和微生物也集中在这一层。四种景观中只有 处热带雨林带腐殖层最厚。 【小题 4】根据美洲、南极洲的简图可知对应地点、景观是: a , b- , d- , e- 。 【小题 5】 d、 b、 a、 e的景观变化是呈南北方向,体现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呈纬度地带分异。 考点:本题考查自 然景观及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以 “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 ”为载体,考查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难度一般
16、。解答时需准确掌握不同世界自然景观的特征及地域水平分异规律。 “骑楼 ”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 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小题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骑楼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 二楼向街心延
17、伸,有利于行人避雨和遮阳,所以答案:为 D。多雨地区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屋顶为斜顶,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的作用并不是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也不是为了节省材料,所以不能选。 【小题 2】岭南地区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骑楼的特点有利于人们避雨,所以答案:为 B。岭南地区地形主要山地地形,降水强度大易导致洪涝灾害,在建筑上应体现为排水功能,而这主要为避雨功能,我国台风多发地区主要为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所以 A、 C、 D不能选。 考点:本题考查了区域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解答本题
18、需明确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目的是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遮阳反映该地高温,避雨反映该地多雨。 下图是 l3 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中可推测 A l3 世纪比现代暖 B l3 世纪比现代冷 C l3 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 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 13世纪的亚热带北界的分布位置偏北,所以北方地区温度较现在高,说明 13 世纪比现代暖。郑州一直处于暖温带,南京一直处于亚热带。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气温变化对热量带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示意图的判读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正是
19、因为北方地区温度较现在高,导致了13世纪的亚热带北界的分布位置偏北。 下列地 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白天风从海吹向陆 C昼夜多云日温差小 D春季多沙尘暴天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大气散射蓝色可见光形成的;白天风从海吹向陆地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海陆表面冷热不均形成的,属于热力环流的范畴;昼夜多云日温差小是太阳辐射削弱、大气逆辐射增强形成的;春季多沙尘暴天气是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考点: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点评 :本题以情景设置为
20、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热力环流就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减轻城市热岛影响的是 A推广和使用无铅汽油 B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 C削减城市汽车数量 D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 答案: A 试题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削减城市汽车数量、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都能降低城市的气温,推广和使用无铅汽油只是提高汽油品质降低污染,与降低市区气温关联不大。
21、考点:本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及降低效应的措施。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明确城市热岛效应的内涵后再判断降低热岛效应的可行措施。 防止措施: 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 2居住区 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在现有的条件上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 ”,即用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杭州 十四 中高 上学 期末考试 地理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