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0月模块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0月模块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10月模块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辽宁师范大学附中高二 10月模块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 A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之前的自然哲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要求; B苏格拉底强调 “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他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的道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理性的认识; C为柏拉图
2、的观点; D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缺陷,与题意不符;所以该题答案:为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人文精神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 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指 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由题干中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3、诚未见其效也 ”的信息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如果仍拘泥于成法,固守旧章,前途将不堪设想,故 A项错误除;题干信息表明李鸿章主张革新,没有涉及到外交政策,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世纪 6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 C 项中的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表述不准确,排除。从题干中李鸿章反对 “概投之以古方 ”,表明其要求针对时弊,全面改革,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运动 李鸿章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反映了严复
4、A中体西用的观点 B人民主权的主张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严复认为,自秦以来,国君从人民手中窃 取了权力;国家本来是人民的公有财产,王侯将相,本来是国家的公仆而已。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主张。故选 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运动 严复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 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指出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梁启超引用这段话不只是单纯地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运动 梁启超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明当时 “他们 ” A对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
6、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 ”, ”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 ”,根据材料判断题中的他们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表明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所以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思想潮流 新文化运动 目的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
7、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 科学先生 。欧 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 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 图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睁 “就是这位 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 ” 可知梁启超的态度是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题干材料选自他的欧游心影录,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对东方文明的期待。一战给人们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当时不止梁启超,凡对人类命运略表关注的东西方学人,都在思
8、考着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除了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好处外,是否也有值得反思、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他们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而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东方文明似乎正好可以用来补西方文明之穷,这在梁启超 那里的表现,就是比较审慎地提出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看法。 B正确; A是洋务派主张; CD材料没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 1892 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 1913 年 7 月他又发表文章说: “夫共和之立国 今所模欧师美者 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 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
9、而在我为败坏之由。 ”康有为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A “中体西用 ”影响仍存 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 C “尊孔复古 ”逆流兴起 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2年,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未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袁世凯上台后,康有为又认为中国模仿欧美的共和制度 “失其道德之本 ”,所以难以成功。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恢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这与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 “尊孔复古 ”逆流有关,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19年 7月 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 “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
10、影响,此事实也。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 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 利导。 ”这一材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 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 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19年 7月 ”正值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认为学生的罢课斗争对于工商业者及普通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群众的民族意识正逐渐觉醒, “正可引势利导 ”,挽救民族危亡。 A、 C与材料不符; B项 “公民意识的觉醒 ”不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
11、基础,因为它 A确定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节制资本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形成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4年中国国民党 “一大 ”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故选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
12、、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民有、民治、民享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强调人民,也就体现了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其核心应该是政权,因此核心是民权,但并不吻合材料。故 A项错误。从孙中山的讲话中看不出理论的来源,因此 B错误,三民主义的民族就是要取得民族独立,不是前提
13、,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 1923年 9月 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l0月 4日 “上午 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l0月 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 16日 “看共产党宣言。 ”10月 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蒋介石日记记载了 1923年蒋介石阅读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
14、言、马克思传、马克思学说等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项正确;蒋介石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代表他怀疑三民主义,也不能说明他以俄为师、反共反人民的思想发生转变;故 A、 B、 D都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西方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有学者写到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 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
15、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中国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有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在这两大任务中,中国人民首先要完成的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等是 “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 ”。而在中国,这一规律被列强侵略所打破,中国人当务之急不是实现 “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 ”,而是挽救民族危亡,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正基于此,所以B正确,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因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6、A错误,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 C造成差异是因为中国遭 受了侵略; D应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评价;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 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 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 ”近代中国 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思想启蒙 “偏离了方向 ”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答案: B 试题分析: 近代以来 ,中国屡遭西方国家侵略 ,救亡图存压
17、倒了启蒙,所以会出现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的结果,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 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 “俄罗斯今日之事变 ”指的是十月革命,先进知识分
18、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属于地主阶级的观点。上述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故选 C 。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学习西方的历程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 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 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 面的著作,比例为 4:1; 1902 年到 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 2:1 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 1912 年到 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 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
19、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 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B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到 “社会科学 ”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 “器物 ”到 “制度 ”再到“思想 ”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 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这是一
20、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提及某国政治制度,称这个国家 “二十七部(州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 (皇帝 )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所指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不四载即受代 ”可以看出, “这一国家 ”应是美国,美国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任期四年。 A法国 1875年确立议会共和制, B英国国王世袭,没有选举总统。 D德国 1871年统一后颁布宪法,皇帝是政府首脑,世袭不选举。结合魏源曾编纂海国图志的时间分析,排除ABD,故选 C项。 考点:近代
21、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1884 年 11 月, 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 尼普可夫向柏林 皇家专利局递交了他的专利申请书,第一页这样写道: “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 A 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 B 地被看到。 ”一年后,专利被批准。这项研究成果极大的启发了 A格里菲斯 B贝尔德 C卢米埃尔兄弟 D普朗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1883年,保尔 尼普可夫开始设想能否用电把图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他发明了一台叫作 “电视望远镜 ”的仪器。 1884年,他把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专利中
22、描述了显示器工 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把图像分解成像素,逐个传输;像素的传输逐行进行;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人眼中这个过程融合为一。后来英国发明家约翰 贝尔德看到了关于尼普可夫圆盘的资料,发明了电视。 考点: 20世纪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 电视的发明 背景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辽宁 师范大学 中高 10 模块 测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