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 3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 “工商食官 ”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历史。科举制于隋朝正式形成, A项不对;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 项正确; C 是在明清时期;D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演变的趋势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
2、“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A自由放任 B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放松国家干预经济 D仿效计划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 “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所以这一经济理论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但并不主张自由放任,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进了世界多极
3、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通过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 力,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唐代发明了曲辕犁 唐代农村中普遍使用曲辕犁 B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陶片放逐法 ”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C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4、专业设置体现了 “中体西用 ”的办学思想 D 1951 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 200亿卢布增长到 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唐代发明了曲辕犁并不能说明农村中普遍使用曲辕犁; B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体现了 “陶片放逐法 ”的局限; D项仅靠农业投资的增长并不能说明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C项京师大学堂开设的专业有经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体现了 “中体西用 ”的办学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陶片放逐法;思想解放
5、的潮流 中体西用 近代教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革命 史观 D唯物史观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蒋介石的功绩和过失作出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故选 D。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 史学观点 唯物史观 1916 年,陈独秀说
6、: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 B 试题分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民主政治应该出于多数国民自觉与自动,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天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
7、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钱穆认为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的传统相适应,否则将失去生命力。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 “移植 ”了美国的共和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故 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局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姑
8、娘穿着欧式的服饰,根源在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故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迁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沉重打击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精神动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可以判断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
9、治及天主教会,并设计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故 A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 易经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下列不能体现材料中 “人文 ”涵义的是 A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材料中的 “人文
10、 ”即儒家的人伦道德, B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 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农业生产相比具有停滞不前的特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综合题 ( 10分)【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 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且夫寡不敌众,人理之公则也,安有以一人而敌亿兆国民者哉!则莫若立行乾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三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聃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衰,国家长久,天下后世,师之慕之。 选自康有为政论集 ( 1)据材料,概括指出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及其目的。(
12、5分) ( 2)结 合史实一说明康有为在中国 “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 ”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5分)。 答案: ( 1)看法:暴力革命,引发灾祸;反对革命,主张改良。 ( 4分) 目的:为实现维新变法目标服务。( 1分) ( 2)没有真正实现。( 1分) 戊戌变法失败,君主立宪没有实现;清末 “预备立宪 ”是场骗局;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 4分,答出任意二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材料中康有为认为 “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 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之祸酷者矣 ”。法国大革命属于暴力革命,引发灾祸。康有为作为资产阶 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目的是反对革命,主
13、张维新变法。 ( 2)戊戌变法仅百日就宣告失败,君主立宪没有成功;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康有为在中国 “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 ”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10分)【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 “商 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 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
14、,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 “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 ”,秦行商鞅法,坚持 “法治不变 ”, “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6分) (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 1)宗法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国掀起改革运动;秦国力落后,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6分) ( 2)赞同观点 :商鞅忽视礼仪教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推行严刑峻法,遭到反对。 赞同观点 :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东省 淄博市 模拟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