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东省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了中国人的姓氏与西方的不同,位于个人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氏以是由血缘决定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族宗法观念对姓氏特点的影响,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
2、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下列史实主要反映了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期 时间 大事 1959年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 柏林墙的建立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A.苏联力图维护二战中取得的外交成果 B美国放弃了对苏遏制战略 C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 D美苏处于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之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题干中的图表主要反映了 20世纪50年代末 60年代初期的美苏的关系,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体现了美苏关系的缓和,而古巴导弹危机则体现了美苏的对抗关系,由此分析图表主要反映的是美苏关系缓和与对抗交替,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
3、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关系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推行 “海禁 ”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主要反映了古代投资置办产业以购置田地为主,经商的次之,开典当铺的又次之,由此分析可知材料实质上主要反映出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导致的的社会背景,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
4、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这个水利 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坎儿井 D灵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 ”可以判断出这是都江堰,由已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在四川兴建,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千里沃野,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在关中地区; C在边疆西部干旱地区; D在广西。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水利工程的兴修 新唐书记载: “唐制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
5、,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 “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体现了唐朝坊市制度的严格;路由是宋代诗人, “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说明坊市制度已被破坏,城市有了重要发展,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的发展 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 8% 998
6、5785 80 2% 唐朝 3920415 43 2% 5148529 56 8% 北宋 3025541 62 9% 1122476 37 1%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考查分析归纳的能力,表格中人口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西汉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反映了南方经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北方人口相对于南方占据的全国的份额迅速减少,反映了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衰退。因此 AB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D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7、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 1 11 3 17 7 10 7 9 8 10 5 工业 42 5 60 4 49 8 55 5 55 4 52 6 其中:重工业 36 1 54 0 45 9 51 1 49 6 45 9 (中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表) 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答案:
8、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数据表格题型考查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题干中的数据表格分别呈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农业、工业和重工业方面的投资情况,由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BD的表述或不合题意或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经济发展特点 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之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 “牛郎织女传说 ”,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
9、化。 20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 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 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 B节日是可以改变的 C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归纳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的七夕在秦初是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随后一直未有多大变化,直到 20世纪末,七夕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反映了中国人情感的变化,也表达了人民大众精 神情感的需要,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节日的变化 下图是反映中苏关系的一幅宣传画,其创作时间最早可能出现在
10、 A过渡时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图片中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反映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的破裂最早出现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苏关系的破裂 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图片,归纳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的三幅
11、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 “大跃进 ”等史实,其中既有正确的探索也有错误的探索,都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A仅与前两幅图片信息相符; C、 D与三幅图片信息 无关。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 ” 2013年 3月 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俄罗斯 “中国旅游年 ”开幕式中,指出中俄家庭就像亲人一样一起生活。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 B=H,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12、A=E B B=F C C=G D D=H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图考查比较分析归纳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 B=H,结合数据图可知 B阶段是新经济政策, H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而由图数据及所学史实可推断出 C和 G在经济所有制形式方面是一样的,即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下表展示了 1978年及 1992年非国
13、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 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 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数据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从1978年到 1992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的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 B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表述有误;中国加入 WTO是在 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14、建立是在 21世纪初, C、 D均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改革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 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 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两岸达成了 “一个国家 ”共识 B台 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 “泪水里浸满了 40年的思念
15、”,由此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16、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可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前商品输出为主导以资本 输出为主的转变,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 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的影响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
17、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综合分析理解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可以得出秦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血缘政治;而郡县制的长官是由皇帝任免的,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因此变革促使了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元史卷 91百
18、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行中书省 ”可以看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 “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无不领之 ”,说明行省长官的权力很大,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的中央集权统治 。由已学知识可知行省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受到中央的限制,因此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 D。 考点:古代
19、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 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关于他的这一想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B既体现了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又体现了对雅典民主状况的不满 C反映了古希腊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D与我国的道家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 “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 ”得出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的特点,但依据所学可知这一特点是由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并非柏拉图的观点造就的,因此 A的表述不合史实,符
20、合题意。柏拉图的思想体现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特点,故是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但是他又把人数局限在 5040人中,是对雅典民主中的轮流坐庄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反感, 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他提出人数的上限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C 正确。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 D 正确。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希腊城邦的特点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核心原则是 A注重程序 B重视证据 C契约至上 D公平公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
21、据材料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 ”,表明了洗衣人与衣服的所有者之间已经达成契约,洗衣人有义务保证衣服质量不受损害,否则按照契约就要进行赔付,而题洗衣人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而 AB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 “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这段话反映了 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 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
22、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说明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小国寡民使得直接民主制有了可能,每个有资格的城邦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管理,也反映了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由此分析可知 B 符合题意。而 A、 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 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 “私法 ”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 “私法 ”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A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东省 桓台县 第二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