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东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二3月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山东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二3月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山东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二3月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山东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二 3月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齐人 ”“鲁人 ”“楚人 ”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郡县逐渐代替了诸侯王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因此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 “三大定律 ”:第一,
2、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人类社会的第三大定律指的是 ( )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根据契约成立政府,当成立的政府违背人们的意愿时, 人们就有权利推翻它,由此可见政府的职能就是代表人民并保护人民的利益。因此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从西周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战国商鞅 “废井田,开
3、阡陌 ”直接反映了( ) A封建王权的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西周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战国商鞅 “废井田,开阡陌 ”直接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这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项不正确, A、 D两项是上层建筑,是间接体现。因此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还有( ) A增加政府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
4、室 ”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 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 C 项 “严格控制人民 ”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藉制度和连坐法。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 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答案: D 试题分析:吴起、商鞅变法涉及新旧政治制度的转变 ,必然触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导致争夺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他们
5、的遇害也说明改革虽然顺应时代潮流,但是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此选 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南朝谢灵运曾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 “北境自染逆虏 ”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 “征调赋敛,糜有止已 ”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6、。 因此选 B。 考 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均田制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被迫迁移成为流民严重社会问题,为了改变此种现状北魏政权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有地可耕,政治上整顿吏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
7、文帝改革。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这里的 “同样情形 ”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 A 试题分析: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 ,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 ”分析,正好反映了 B、 C、 D三项内容,说明 BCD都可以排除,因此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
8、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是古代西方的一句俗语,中文一般翻译为 “入乡随俗 ”。从这一俗语的最初来源来看,语境中的 “do”最有可能是指( ) A信奉天主教 B尊重各国风俗 C为荣誉而战 D遵守法律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联系罗马法。罗马人创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乃至推动世界政治文明进程。因此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
9、分 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规定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D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维护 答案: B 试题分析: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些都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因此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
10、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它( ) A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特权 B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C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 D是由平民代表制定的法律 答案: C 试题分析: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公民内部平民和贵族的界限严格,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非常尖锐。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因此,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开展起来,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
11、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因此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 法。 2012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写到: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罗马法原则是公司产生的前提 B罗马法影响后世公司组织诞生 C罗马法保障个人权利与所有权 D罗马法直接推动公司组织诞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
12、正基于此,很多学者 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罗马法保障个人权利与所有权,因此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 ) A提出思想自由 B强调人为中心 C倡导理性至上 D批判专制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方伦理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自律概念,并把它确立为伦理学的基础。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康德的自律概念正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在康德看来,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天赋权利,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与生
13、俱来的权利。一个人只有作为纯粹的意志存在物而不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他才是自我决定的,才能 “自己为自己立法 ”,才能在立法时不服从异己意志。(注:参见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 86页。)由此,康德把意志自由看成是阐 明道德自律性的关键,从而高扬了道德的主体性,在伦理学上实现了所谓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 ”。因此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 17、 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主要是因为( ) A促成了英国
14、光荣革命的爆发 B使广大人民通过宗教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与欧洲 17、 18世纪启蒙思想的比较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未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只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思;而欧洲 17、 18世纪启蒙思想不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还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故被看成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因此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
15、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 集权 B中正有序 C君权神授 D敬天法祖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段文字的出处是周礼,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敬天法祖 ”的思想,排除 C项;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 D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看,王城的建设 “九里见方 ”“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 ”,宫城四周的布局也比较固定有序。综合上述信息可知,周代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中正有序的特点,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战国以前, “百姓 ”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 “百姓 ”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井田
16、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衰落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宗法制就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地传于子孙且终身任职,子孙受封乃该封地内部事务,且天子没有干涉的权利。也就是 “家天下 ”。但是秦朝之后推行郡县制,也就是由上级任命官员,终止了宗法制。所以 “百姓 ”一词才变为民众的通称。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曾有史书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但有学者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阿房宫。某同学为探究此课题,准备前往实地考察,他应去( ) A陕西省 B山西省 C河南省 D河北省 答案: A 试题分析: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渭河以南修建的豪华宫殿。据史书
17、记载,始建于公元前 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 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 “平民得姓 ”关系最直接的是( ) A郡县制度的 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
18、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和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这一历史现象关系最直接的应是受当时的选官,选才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 ,不能独为 ,责之中书。中书 ,所以行天子之令 ,而制裁天下者也 ,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呈现出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的趋势,但是,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山东 济宁市 梁山 中高 质检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