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带解析) 选择题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 世异则事异 。 ”这反映了 A孟子的 “仁政 ”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 “兼爱 ”思想 D庄子的 “齐物 ”观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题干观点认为: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 “世异则事异 ”,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 1)春秋战国时
2、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 ( 3)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 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 “一大 ”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3、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 “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 A项是在 1924年初,会议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项西安事变是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也不符合; C项是在 1945年 10月,国共双方确立了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的方针,符合题意; D项是在 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故排除 D。 C项正确。 考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点评: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政治谈判:重庆谈判和
4、北平谈判。重庆谈判的召开,主要是由于蒋介石政府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另外也是迫于当时国内要求和平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北平和谈也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希望可以 “就地停战 ”和 “划江而治 ”。两次和谈的破裂充分暴露了国民党 “假和平、真内战 ”的 阴谋。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 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 “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次会议应该是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关键词为 “菲律宾、去时是敌人,回来时是朋友 ”,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题意。
5、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背景下, 1955 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有很多国家在帝国主义煽动下敌视新中国,攻击共产主义。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中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周恩来未参加 C、 D 两项的两次会议,排除; A 项是世界五大国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排除。故选 B。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 1955年 4月 18日 -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
6、成功奠定了基础。 著名史学家胡绳说: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 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 ”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 1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培育出杂交水稻品种 “南优 2号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革时期即 19661976 年十年中新中国取得的科技、外交成就。 发生在 1964年,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年,分别属于十年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故选 D。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
7、展的主要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作 用 与 意 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年 素 1970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 1983年 2002年 “银河 ”巨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高性能计算机开饭应用的重大突破 2003年
8、“神五 ”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 “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 1999 年 12 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
9、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故选 D。 考点:港澳回归 点评:香港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 1997年 7月 1日;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成功收复澳门是在 1999年 12月 20日,两个国家和时间切勿混淆。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 台湾中写到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 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对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都反映了因侵略造成的两岸分离 B “酷炎的夏日 ”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C都寄托了
10、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D闻一多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分离。第一次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指的是日本于 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 割占台湾,对台湾人民实行殖民统治;直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从此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状态。两首诗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B、 C、 D符合史实, A项错误。 考点:台湾问题 点评: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
11、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从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中俄(苏)之间 A由关系恶化到关系友好 B由不平等关系到平等关系 C由友好结盟到不结盟 D由军事互助到经济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两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两国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 C项正确。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12、 点评: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 20世纪 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改革开放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淘宝商城透露,在刚过去的 24小时里, “2012年双 11网购狂欢 ”支付宝交易额达到 33 6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人们通过互联网购物的交易额剧增,体现了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 符合材料, 无法体现,故选 B。
13、考点:互联网的影响 点评: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诞生,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样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知识的理解能力。由 “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可知是启蒙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启蒙运动的突出变现是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构建资产阶
14、级的理性王国;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都没有这样的内容。故答案:为 D项。 考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点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及要求不同,因而产生了诸多区别。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启蒙运动则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主要在政治、思想领域中进行。从批判形式上看,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披着宗教的外衣;而启蒙运动则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作用来看,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思想的发
15、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19世纪的英国是科学的时代,当时的时尚就是人人都谈科学。 ”能对此作出有力证明的是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进化论的提出 量子论的形成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 经典力学诞生于世纪,其创立者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年发现的; 进化论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年提出; 量子论是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的。排除 ,故选。 考点:近代以来的科技成就 点评:本专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内容。从题型上看,近几年
16、考查的多数是选择题,而且多是图片、材料 式的选择题,充分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考查牛顿力学、相对论、进化论、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影响等等。 某作家认为 “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据此判断,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 A B C D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含义的能力。材料 “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A拜伦的唐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C 高尔基的母亲反映了 20 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的 伟大成就;D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
17、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中没有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符合材料的风格。故选 D。 考点:近代以来的文学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文学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作品由注重人类的情感世界转而开始揭示社会现实; 20世纪至今,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苏联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政治,尤重帝王将相、革命英雄,而今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生态
18、史观 B革命史观 C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 “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 ”反映的是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 “眼光向上 ”,关注 “大人物 ”和 “大事件 ”,还要 “眼光向下 ”,关注 “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小事 ”。A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B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D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故选 C。 考
19、点:史学观点 点评: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脱离史观不成试题。因此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毛泽东曾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是内战的祸胎,必须立即废止,及由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纲领,然 后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 这段讲话的背景是 A红军长征期间 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重庆谈判期间 D解放战争即将结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 ”;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段讲话出自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
20、的报告,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故选 B。 考点:中共七大 点评:中共七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 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美国时代周刊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
21、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信息 “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 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之久 ”、 “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可以判断该战役是淞沪会战。 1937年 8月至 11月的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故选 B。 考点:淞沪会战 点评: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 ( 1)淞沪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2)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八路军 115师取得)。 ( 3)徐州会战:抗战以来历史最长的一次会战
22、,台儿庄战役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国民党李宗仁指挥)。 ( 4)武汉、广州会战:( 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 5)枣宜会战: 1940年 5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国民党第 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权 B等级关系森严 C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政治色彩 答案: B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 “人有十等 ”,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23、,士臣皂 ”各个等级之间存在臣属关系,贵贱尊卑,等级森严,故选 B。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由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严密体系;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科举制的推行 D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科举制。隋唐以前,选官、用官采取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门第,所以 “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重庆市 重庆 中高 上学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