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赤壁赋中云: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对应基本一致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发明本心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A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它 ,那么天地无时无刻都是变化的 ;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它 ,那么它对我来说是无穷无尽的 ,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因此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B是法家思想; CD是宋明理学。 A是道家思想。 考点:诸子百家 点评: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
2、点,高考往往利用文字材料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辨析。本题具有典型性,值得关注。 1915年孙中山致信国际社会党执行局: “我坚信,只有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们的苦痛也才能减轻。诸君劳工和我共同奋斗 我吁请你们协助我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对这则史料的解读最合适的是 A孙中山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B孙中山主张以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 C孙中山放弃了原有的三民主义思想 D孙中山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应是指李大钊; C不对,孙中山晚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不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没有转变为中
3、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选 B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从高考考点来看 ,要关注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思想主张、辛亥革命的历程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后在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如剪发、服饰、称呼等。 孙中山说: “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 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 ”的理解是(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 ”君主可以不要 ”说明 AB不对; 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 ”说明体现了国家民族意
4、识,因此选 D。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高考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以民国成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我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起步。角度二 结合世界史上的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思想解放 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角度三 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其他的活动结合考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角度四 从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入手,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 ) 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是要变
5、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适用排除法, 不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可能提出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这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因此选 B。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历史标志性的事件。因此本考点成为高考命题热点之一。命题者往往通过材料和情景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具体事件和影响的认识或理解;从中华民族振兴、关注民生的角度,考查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
6、球通史中说: “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扩大了他的力量。 ”在上述观点所体现的时期或时段里,毛泽东发表的重要论著最有可能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 ”可以判断是指抗日战争时期, A是在国民革命时期, C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只有 B符合时间。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变动与社会状况的大变革紧密相连。百家争鸣与封建制度
7、的确立,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关系密切,在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美国时代周刊每年都会将它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放在它的封面上,右图是 1985年的封面人物,英文标题为 “远离马克思 ”, 该杂志以此为题可能主要是关注中国的 A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政治体制改革 D “一国两制 ”构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在 1956年已经完成; C不对,与时间不符,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后开展; D 是在 20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 A 符合题意,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
8、展,表明中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高考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角度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 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角度三 以南巡谈话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角度四 以十四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速动的社会改革等史实综合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和特点及异同点等。角度五 以南巡谈话为线索纵向考查历史上的思想大
9、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 ) A克隆羊多利 B杂交水稻的培育 C载人航天技术 D原子弹爆炸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杂交水稻的培育是在 20世纪 70年代初; C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 “神舟五号 ” 发射成功; D原子弹爆炸是在 1964年; A不包括在内,克隆羊多利是 1996年在英国培育。 考点:新中国科技 点评: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010、 2011年均未做考查,但备考时仍需关注: 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提出;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还
10、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危机,长期的危害将不可预计。面对这场浩劫,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利用核能需要谨慎从事 B核能的研究和使用弊多利少 C人类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D这不会影响到人类在核研究方面的步伐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人类研究和使用核能的历史上,像福岛核电站这样的惨剧并非只有一例,但是总的说来,核能对人类是利多弊少,短时间内,人类在这方面的脚步不会停止,但要从这样的事件中去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选 B. 考点:近现代科技 点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近年来高考历史的重点所在,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落脚点,因此这
11、部分的内容考查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侧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生产力的推动、引发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这部分内容多在非选择题出现注重考查考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可以预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和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引入,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近代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可能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向。 同 学们需要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革命不仅是一次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变革。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详见下一专题 )。 3科技革命的启示以及应对策略。 “在美国宣称阿波罗计划成功的约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也将自己的登月
12、计划提到了议事日程,事实已经证明,我们有能力征服太空,有能力将中国人从地球引力的束缚中暂时的解脱出来,去探寻那未知的宇宙奥秘。 ”最能证明我们“能力 ”的事件是( ) A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B 1970年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C 2003年 “神舟五号 ”升空 D 2007年 “嫦娥一号 ”飞临月球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1964,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1999年,我国载
13、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 “神舟 ”5 号飞天的巨大成就。最能证明我们 “能力 ”的事件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科技 点评:从内容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的提出及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等都是高考重要的知识点。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背景、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分析。 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蝉的歌中所蕴含的意境与国家的 “双百方针 ”十分契合,但却在当时遭到严厉地批判,甚至被诬蔑为 “反动文人 ”,这是因为( ) A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 B “双百方
14、针 ”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C文化大革命将学术问题异化 D蝉的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民主革命的任务随 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基本胜利; B 不对,“双百方针 ”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D与事实不符;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到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革时期 “左 ”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因此选 C。 考点: “双百方针 ” 点评:全面理解 “双百 ”方针的含义、意义: ( 1)含义:在科学文化中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是
15、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 “双百 ”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 ,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 2)意义:它充分体现了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这两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1980年电影庐山恋一经公映,立即红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剧中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令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之倾倒,可说开创了我国新时期爱情电影的先河。庐山恋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爱情电影更能被人们所接受 B改革开放
16、后社会需求的正常体现 C我国综合国力获得显著提高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是说明表面现象; C不能说明根本原因; D是在 1976年结束; B符合题意,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 考点:新中国文化事业 点评: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成果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较少,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大。在复习时关键是把握基本的历史事实。从命题角度来看,试题更加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背景、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分析,同时与政治、地理 学科等的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下图是 1976年发行的邮票 “工农兵上大学 ”系列中的
17、一张,从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这应该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 ( ) A文化大革命 B建国初期 C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期 D改革开放后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是指 1949年至 50年代初; C不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不对,改革开放是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66-1976年为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教育 点评: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部分, 2011年四川文综第 37题做了考查,备考时要关注: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文化大革命 ”中的 “教育革命 ”;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
18、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可见是指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特点: 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浪漫主义特征: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
19、丰富多彩,辉煌瑰丽。现实主义 基本特点: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现代主义特点:反对传统和理 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因此选 B。 考点:浪漫主义 点评: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考查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从考查的内容看,主要考查美术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尤其是现代派绘画的考查上。从命题的角度看,将着眼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具体背景、文学艺术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以及人物与作品、艺术价值及影响的考查。高考命题的选点多与社会生活、社会时政热点相联系。 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 50多年的乡村女
20、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 近 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2011年 8月,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 10月,莫言获得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蛙的成功直接源于 “双百 “方针的提出 B蛙的文学特点属于特定时期的 “样板文学 ” C蛙是反映以新中国成立后 60年代农村社会生活的 “知青文学 ” D蛙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双百 “方针的提出是在 1956年; B不对,这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 C不对,题干信
21、息 “该书反映新中国近 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 ”,而不是反映以新中国成立后 60年代农村社会生活,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新中国文学 点评:新中国文化事业部分备考时要关注: “双百 ”方针的提出及含义; “双百 ”方针提出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十年动乱 ”与文化凋零; 文化事业的繁荣。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 育和政治启蒙 B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 C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 D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
22、束缚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说明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科学是指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民主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陈独秀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 C理解不正确。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要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意义。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中国近代 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它又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熟悉到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层次的提升: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提升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学习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转向学习社会主
23、义思想。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 “在所有 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 蛮夷 学习的自强运动。 ”据此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向西方学习上,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和发展者 C林则徐以 “自强 ”为口号提倡和发动了向 蛮夷 学习的近代化运动 D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历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D 说法正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将其主张付诸实践; C说法不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湖南省 邵阳县 学校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