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吕氏春秋 慎势: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B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而这里材料中的 “如不施行先王之法,则
2、诸侯失位则天下乱 ”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 “先王之法 ”即嫡长子继承制。而 “大夫无等则朝堂乱 ”中的 “大夫 ”作为西周贵族的代称,如果贵族没有等级区分则会造成社会无序,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的作用主要在于两点。其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其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 的 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 “(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
3、生路。 ”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知识点。联系史实分析选项。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指渡江战役的结果。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的常考点有以下几个。 本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4、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 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革命主力是解放区和国统区一切反 对内战和独裁的革命力量和民主力量; 革命的结果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革命胜利。 2010年 2月 11日,南京获得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为了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 “细说近代南京 ”活动。下列 “细说 ”中正确的是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1859年,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 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D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
5、灭 答案: B 试题 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说法错误,应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39 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时间错误应是 1937 年;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说法错误应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侵华、解放战争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 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
6、教材的基础知识。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八年抗战 (1937 1945)相关的是 A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D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可知, A. 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这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 B.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的口号;C.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 D.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这是要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共同进行抗日。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国共两党关系深刻影
7、响着中国近代后期的政局学习中注意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 国民大革命时期 ( l)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帝国主义 “以华治华 ”,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一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土地革 命时期 (1)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2)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l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抗日战 争时期 (1)政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放战 争时期
8、(1)政策:自卫反蒋。 (2)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古希腊希罗多德(约前 484前 425年)说: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里卡尔纳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 ” 下列能成为希罗多德记载的 “希腊人的丰功伟绩 ”的是 实行直接民主,是西方民主的源头 颁布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促进学术、文艺多元发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9、: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可知, “希腊人的丰 功伟绩 ”指的是 实行直接民主,是西方民主的源头 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促进学术、文艺多元发展。而 颁布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这并非希腊人的贡献而是罗马对私界做出的贡献。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雅典的民主制 点评:雅典的民主制这一考点主要考查方式为选择题,特别突出两个联系: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相联系,考查两者的相同点,突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将本考点知识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联系,考查两者不同点,突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源头上的差异 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
10、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 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 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英国的国家元首为英国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故 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这一说法错误。 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 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和 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以上说法均复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近代西方的资产
11、阶级代议制 点评:本专题的各考点很少单独命题, 般试题将各国的政治体制进行对比,既有要求分析相同点的试题,也有要求分析不同点的试题。从考查的角度分析,对各国也有所不同:英国强调民主政治进程的渐进性,英国民主政治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产物;美国强调法治建设和三权分立制度在美国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法国强调共和政体形成的艰巨性,重视对 “艰巨性 ”原因的考查;德国强调其代议制民主政洽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一直以来,英国被认为是一个 “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 ”。下列事件能够证明
12、的是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工业革命的发生 1832年进行的议会改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 ”说的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而 工业革命的发生,涉及的是经济领域,故可排除。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点评: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把握。从重难点上看,淡化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学习,将重点放在英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上。 从学习策略上看,注意用 “一对矛盾,两个趋势,
13、三个转移 ”来系统整合教材知识: (1)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的制度创新的全过程。 (2)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3)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新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某影片: 1917年 11月 7日晚,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总攻冬宫的序幕。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情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攻打冬宫发生于 1917年 11月 7日,俄历为 10月 25日,故称为俄国十月革命。 A
1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 1640年, B俄国二月革命发生于 1917年 3月; D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于 1871年。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点评: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该考点的考察角度来说,关于这一考点很多试题与中俄关系相联系,考查中俄两十月革命则是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及其原因,说明选择革命道路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 某同学在自学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第 1项 “共产
15、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说法正确;第 2项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的统治,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故第 2项错误;第 3项七月事件发生,革命的和平发展被打破,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故第 3项错误;第4项新中国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实践 点评: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 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 革命实践 制度确立。体现出了一下演变的规律与特点 1.由空想到科学2.由理想到实践。 3.由理论到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
16、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 建国前夕,毛泽东 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 “建国前夕 ”、 “人民 ”、“建设新中国 ”等信息可知为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是 1947年召开的,与建设新中国无关;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与 “建
17、国前夕 ”不符;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6年与“建国前夕 ”时间不符。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新政协的召开 点评:新政协的主要内容。 1949年 9月新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具体准备。 内容: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 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
18、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C 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 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 A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这一说法正确; 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这一说法错误,应是 1954年宪法; 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说法错误,应是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说法错误,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临时约法、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点评: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共同纲领和 1954年宪法 项目 共同纲
19、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社会主义制定即将确立时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联系史实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种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同时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以 说法正确; 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这一说法与题目无关,他说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
21、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 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 “和平统一 ”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A中美联合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 “一国两制 ”构想 D “九二共识 ”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1979年元旦,在中美关系缓和,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大背景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统一祖国。 A.中美联合公报 中并未提及; C “一国两
22、制 ”构想,不符合题目中 “最早 ”这一要求; D.“九二共识 ”中并未提到和平统一,只是在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点评: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考点,从考察的角度来说主要考查对 “一国两制 ”的理解并与当今的热点台湾问题相联系;利用新材料新情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考查论证 “一国两制 ”的科学性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 “另起炉灶 ” C “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指
23、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B.“另起炉灶 ”指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C.“一边倒 ”是指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点评: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的比较认识 含 义 意 义 三大外交政策 宣告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史的终结 “另起炉灶 ”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建立新的平 等外交关系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先消除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启东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