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浙江省宁波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化学无处不在 ”,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B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故可作人类的营养物质 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紫蓝色,则该溶液含有氨基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聚乙烯不可能再发生加成反应,聚乙烯塑料老化的主要原因是被氧化了,所以 A选项是错误的人体中没有能够分解纤维素酶,因此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发生水解,故 B选项错误。碳纤维属于无机物,所以 C选项是错误的。 考点:考查化学与
2、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将 (NH4)2SO4、 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B过量的铜屑与稀硝酸反应停止后,再加入 1 mol/L稀硫酸,铜屑又逐渐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铜可直接与 1 mol/L稀硫酸反应 C将常温下呈气态的某有机物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该气体分子中一定含碳碳 双键或碳碳三键 D向某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 Fe2+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选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主要发生的是盐析,故 A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铜排在氢的后面,稀硫
3、酸的氧化性是很弱的,因此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只能与浓硫酸反应,所以 B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醛类,苯也能使溴水褪色,所以 C选项是错误的 考点:考查把蛋白质特性,稀硝酸稀硫酸性质,铁离子检验以及常见有机物能使溴水褪色的相关知识点 下列各组离子或分子能大量共存,当加入相应试剂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选项 离子组 加入试剂 加入试剂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NH 、 Fe2 、 SO 少量 Ba(OH)2溶液 2NH SO Ba2 2OH-=BaSO4 2NH3 H2O B Mg2 、 HCO 、 Cl- 过量 NaOH溶液 Mg2 2HCO 4OH-=2H
4、2OMg(OH)2 2CO C K 、 NH3 H2O、 CO通入少量 CO2 2OH- CO2=CO H2O D Fe2 、 NO 、 HSO NaHSO4溶液 HSO H =SO2 H2O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选项亚铁离子也可以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故 A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氨水是弱电解质,在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不能写成离子的形式 D选项亚铁离子在有硝酸存在的条件下会被氧化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考查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均三甲苯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组峰,且其峰面积之比为 3 1 B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的名称是 2,2,4,5-四
5、甲基 -3,3-二乙基己烷 C结构片段为 的高聚物,其单体是甲醛和苯酚 D肌醇 与葡萄糖 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6H12O6,满足 Cm(H2O)n,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自然界的糖类通常都由一种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单糖所构成,通式为( CH2O)n(大于等于 3)。一个典型的单糖具有 H-(CHOH)x(C=O)-(CHOH)y-H结构,也就是多烃基醛或多烃基酮。像:葡萄糖、果糖、甘油醛皆是单糖。然而有些生物物质像糖醛酸和脱氧糖就不符合此通式,另外还有许多物质的分子式符合这个通式但它并不是糖类如甲醛和 肌醇 考点:考查糖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点 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
6、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乙醛和丙烯醛 ( )不是同系物,但它们与 H2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同系物 B一分子 -月桂烯( )与两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只考虑位置异构)理论上最多有 3种 C用甘氨酸( )和丙氨酸( )缩合最多可形成 4种二肽 D 和 都既能与 NaOH溶液反应,能与溴水反应,但与两种试剂反应的原因都不完全相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因分子存在三种不同的碳碳双键,如图所示 1分子物质与 2分子 Br2加成时,可以在 的位置上发生加成,也可以在 位置上发生加成或在 位置上发生加成,还可以 1分子 Br2在 发生 1, 4加成反应,另1分子 Br2在 上加成,故所得产物共有四
7、种,故选 B项 考点:考查有机物结构,性质的相关知识 在一定条件下,将 0.1 L CO、 0.2 L CO2、 0.1 L NO、 0.2 L NO2和 0.2 L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映,则尾气(已干燥) ( ) A不可能 是单一气体 B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成分与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论以何种顺序通入洗气瓶,最终氨气,二氧化碳均不剩余,一氧化碳均不参与反应,依据 如果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则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均不剩
8、余,气体不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则 最终一氧化氮剩余 考点: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 某混合物 X由 Al2O3、 Fe2O3、 Cu、 SiO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某校课外兴趣小组以两条途径分别对 X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途径 a: 途径 b: 下列有关说法 不正确的是 ( ) A 1.92 g固体只含 Cu B由 可知 X中一定存在 Fe2O3和 Cu C原混合物中 m(Fe2O3) m(Cu) 1 1 D原混合物 X至少含 Al2O3和 SiO2中的一种,但不能进一步确认二者的存在与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选项加入盐酸后,溶液有蓝色说明 X中肯定含有铜, 4.92克固体为二氧化硅与铜
9、的质量,而再经过氢氧化钠,最后剩余的 1.92克固体就只含有铜,因此 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由溶液呈蓝色可知 X中肯定含有铜,而能把铜进行氧化的只有三价铁离子,因此肯定含有氧化铁。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由途经 b可知氧化铁的质量为 6.4减去 1.92等于 4.48克即 0.03摩尔,而1.92克固体就是铜的质量,因此铜的物质的量为 0.03摩尔,所以 C选项是正确的。 D 选项,由途经 a,4.92 克固体为二氧化硅和铜,而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固体质量能减少,说明 X中肯定存在二氧化硅,因此 D选项是错误的。 考点:主要考察金属化合物与非金属化合物反应的相关知识点 某溶液中可能
10、含有 H 、 NH、 Mg2 、 Fe3 、 Al3 、 SO、 HCO 等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物质的量的 NaOH溶液时,发现生 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 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如下图所示。 ( 1)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 2) cd段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 ( 3)原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阳离子与原溶液中的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答案: ( 3) 4: 9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沉淀先生成后又有一部分溶解,说明该溶液中肯定会含有 Al3 ,则由于 Al3 和 HCO 不能共存,所以该溶液中肯定不会含有 HCO。 BC段,加入氢氧化钠,沉淀的量没有改变,说
11、明这段中,氢氧化钠与铵根离子反应,所以肯定含有铵根离子。 OA段加入氢氧化钠没有沉淀产生,说明该溶液中肯定含有氢离子。由于 1mol铁离子与 1mol铝离子消耗氢氧化钠的量是相同的,且从格数上看, CD段沉淀量刚好是 AB段沉淀量的一半,那么铝离子与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从而可溶液中肯定还有铁离子,而不含镁离子。若含有镁离子,则溶解后剩余的沉淀格数就不是 AB段沉淀格数的一半,而对于一个溶液来说肯定会存在阴阳离子,所以该溶液中肯定含有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 考点:考查了离子共存,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点。 中学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A BX Y H2O 或 H2O A BX Y(未配平,反应条
12、件略去),下列问题所涉及反应式中的 H2O 已经略去。请回答: ( 1)常温下,若 A为黄绿色气体, B为非金属氧化物, A、 B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A BX Y,且相对分子质量 X Y,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检验 Y中阴离子的试剂是 _。 ( 2)若 Y是黄绿色气体,且 A、 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3)若 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 Y为气态单质, B溶液呈强酸性或强碱性时, A和 B反应都能进行。写出 A与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 ( 4)若 A为非金属单质,构成它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倍, B的溶液为某浓酸,其中 A、 B的
13、物质的量之比为 1 4,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5)若 A、 B均为化合物, Y为白色沉淀(不含金属元素), B为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将 B通入某溶液后可生成 Y,写出 Y可能的化学式_。写出生成 Y的一个离子方程式_。 答案:( 1) Cl2+SO2+2H2O=2HCl+H2SO4 AgNO3和稀硝酸 ( 2) ( 3) 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 4) 4: 1 ( 5) H2O+CO2+SiO32-=H2SiO3+CO32-或 H2O+2CO2+SiO32-=H2SiO3+2HCO3- 试题分析:( 1
14、) A为黄绿色气体,应为 Cl2, B为非金属氧化物, A、 B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 B为 SO2,二者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 A+BX+Y,且相对分子质量 X Y,则 X为 H2SO4, Y为 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SO2+2H2O=2HCl+H2SO4,检验氯离子,可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生成的氯化银不溶于硝酸, ( 2) Y是黄绿色气体,应为 Cl2,且 A、 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4,则 A、 B的反应应为浓盐酸和二氧化锰的反应,用于实验室制备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 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 Y为气态单质, B溶液呈强酸性或强碱性时, A和 B反应都能进行,则
15、 A为 Al, B为强碱或非氧化性酸溶液, Y为 H2, A与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6H+2Al3+3H2或 2Al+2OH-+2H2O2AlO2-+3H2, ( 4)若 A为非金属单质,构成它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倍,应为 C元素, B的溶液为某浓酸,其中 A、 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4,应为 C和浓硝酸的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 C+4HNO3=CO2+4NO2+2H2O,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4: 1,故答案:为: 4: 1; ( 5) Y为白色沉淀(不含金属元素),应为 H2SiO3, B为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应为 CO2, A、 B的
16、反应应为可溶性硅酸盐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2O+CO2+SiO32-=H2SiO3+CO32-或 H2O+2CO2+SiO32-=H2SiO3+2HCO3-, 考点:考查无机物的推断的相关知识点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与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 Cu(OH)2悬浊液,加热 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没有水解生成葡萄糖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 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 C 向某钠盐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说明该盐一定是碳酸盐 D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变黑,放热,体积膨胀,放出刺激性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反应中生成C、 SO2和 CO2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与氢氧化铜浊液应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反应后的溶液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至碱性,故A错误; B加入硝酸, SO32-可被氧化生成 SO42-,应先加入盐酸,如无现象,在加入氯化钡进行检验,故 B错误; 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则可能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故 C错误; 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可使蔗糖碳化,浓硫酸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故 D正确故选 D
18、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于物质的检验、制备等实验方案的评价 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 30 mL浓度为 10.00 mol/L的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加热少许时间后溶液中形成 NaCl、 NaClO、 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与 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 0.3 mol B n(Na ) n(Cl-)可能为 7 3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 n mol,则 0.15 n 0.25 D n(NaCl) n(NaClO) n(NaClO3)可能为 11 2 1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由于反应后体系中没有 NaOH,故氢氧化钠反应完,根据钠元素守恒 n( NaOH)
19、=n( NaCl) +n( NaClO) +n( NaClO3)=0.03L10mol/L=0.3mol,根据氯原子守恒有 2n( Cl2) =n( NaCl) +n( NaClO)+n( NaClO3) =0.3mol,故参加反应的氯气 n( Cl2) =0.15mol,故 A错误; B、根据方程式 可知,氧化产物只有 NaClO 时, n( Na+): n( Cl-)最大为 2: 1,当氧化产物为NaClO3时, n( Na+): n( Cl-)最小为 6: 5,故 6: 5 n( Na+): n( Cl-) 2:1, 7: 3 2: 1,故 B错误; C、根据方程式可知,氧化产物只有 N
20、aClO 时,转移电子数最少,为 氧化产物只有NaClO3时,转移电子数最多,为 故 C正确; D、令 n( NaCl) =11mol, n( NaClO) =2mol, n( NaClO3) =1mol,生成 NaCl获得的电子为 11mol1=11mol,生成 NaClO、 NaClO3失去的电子为2mol1+1mol5=7mol,得失电子不相等, 故 D错误;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根据方程式的计算等相关知识点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 2.5 m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浙江省 宁波市 下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