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所谓研究,其核心事件就是 处心积虑 、绞尽脑汁地思考。唯有思考,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新的认识和新的学术观点。 B昨晚,一名女子过马路时沉浸在音乐中,对外界 充耳不闻 ,因躲闪不及被一辆水泥搅拌车撞伤。 C 2013年 2月 12日,朝鲜悍然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日、韩、美做出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陷入 不绝如缕 的境地。 D这时一道闪电仿佛一把利剑划破长空,紧接着 穿云裂石 的炸雷响了起来随后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 答案: C 试题分析:
2、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A项,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与句意不符。 B 项,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与女子被撞伤的句意不符。C项,不绝如缕:出自课文赤壁赋,本指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也用来形容局势紧张危急。此句中使用正确。 D 项, 穿云裂石: 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不符合语境。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 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尤其是 PM2 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 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
3、是造成雾霾天气的 “元凶 ”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 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 统称为 “雾霾天气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要先介绍说明对象,然后再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再说明影响,最后是应急措施。因此先选 说明对象雾霾;再说明对象的特征 ;然后进一步说明雾霾天气的危害 ,最后应急措施为 。所以
4、选 A。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我出身平凡但我精神高贵,我非书香门第但我思想上进 ,我不甘平凡,更不甘平凡地活着。 B西大街,是我留在这个城市里最多记忆的地方。儿时的母亲常常带我来这里访亲,后来我读书,就在一箭之外的城墙脚下。多少个夜晚,我的脚印几乎能将这条大街上每家铺子的门槛磨平。 C这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在加大制度建设完善的同时,将道德约束融入进去,德法合一规范公民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公民接受道德养成教育。 D因此,我们不妨将网络用语再沉淀一下,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再去粗取精,选
5、取那些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网言网语,为现代汉语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我非书香门第 ”搭配不当。 “书香门第 ”旧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人( “我 ”)与 “家庭 ”不能搭配。 B第一句应为:西大街,是这个城市留给我最多记忆的地方。 C句式杂糅, “加大制度建设 ”本来已经说完,又加上一个尾巴 “完善 ”。可改为 “加大制度建设力度 ”,或者说 “完善制度建设 ”。所以选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6、,完成后面题。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 “同一战壕的战友 ”,成为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 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
7、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 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至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
8、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 “天生就是文人 ”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 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
9、毕竟科举堪称国人 “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 儒家经典及 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 “发展 ”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
10、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 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 “成王败寇 ”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小题 1】下列有关 “荐举制 ”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荐举制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 “成王败寇 ”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B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11、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可见,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 C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 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 D荐举制在乱世执行较好,而在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中,则被掏空了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小题 2】下列有关 “科举制 ”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 C科举制诞生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 D科举
12、选拔出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多非一 流的政治家。 【小题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 “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
13、持政治的工具。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先从文中找到与 “荐举制 ”相关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A项,是讲荐举的意义,不属于荐举的内容。 B项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是察举制的结果。 C项表达不严密,原文为:“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 ”所以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先从文中找到与 “科举制 ”相关的语段,然
14、后将选项分别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A项,原文为 “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项,原文为: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正面意义较多。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负面性很多。 ”C项原文为: “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鹜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 ”所以 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和推断选项是否正确, B项,不符合原文,原文为: “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
15、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 ”所以选 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 ,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
16、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 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 中伟大的顽童 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 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 1081),苏东
17、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 “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 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 寿昌,也是对苏
18、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去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 V。今天中文里有 “季常之癖 ”一个典故,季常是陈V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 陈季常的玩笑说: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
19、言里用 “河东狮吼 ”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 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
20、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 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 “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
21、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 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小题 1】下列
22、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 的形象。由此可见,造物主一定希望人以这副面貌出现。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 D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E传记引用了苏东坡
23、的诗文,使得传记更具有真实性,更能突出传主 的思想品格。另外,本文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可于平淡中见深长。 【小题 2】本文题目为东坡居士,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 “东坡居士 ” ( 6分) 【小题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苏东坡转向宗教的原因以及划线语句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的含义。( 6分) 【小题 4】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东坡的快乐,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8分) 答案:【小题 1】 AC 【小题 2】 “东坡
24、”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 “东坡 ”为号。 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人空门,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此刻的他,以 “东坡居士 ”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 他以这段特殊的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 (每点 2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小题 3】苏东坡死里逃生后,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感到人生的短暂和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辽宁省 沈阳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