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这一类书 林林总总 ,但是想要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又真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可并不容易。 B王建林平时只知道绘图测量,家里的事一概不管,这次妻子出差,自己做饭时便如 泥牛人海 ,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C主持人本来也就是客气一下,可他却丝毫没有礼让的意思,拿起话筒就 七嘴八舌 ,让别的嘉宾开口不得。 D做事业就要 听风是雨 ,由此及彼,这样才能目光长远,有前瞻性,在未来的商业大潮中把握航向,挺立潮头。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2、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A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B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 C七嘴八舌:形容人多语杂,讲个不停。 D听风是雨:比喻只听到一点风声就当真的,含贬义。所以选 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早在明朝嘉靖年同,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刊载钓鱼 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_, _, _。_, _, _。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医生存。 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
3、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带来了大批鱼群 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有一条宽达 1 000多米的 “蛇岛海峡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前一句 “国东海靖鱼场 ”,后一句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 ”可知,下面的内容应该是分别从 “鱼 ”“港湾 ”两方面解说,由此可得出解说 “鱼 ” 和解说 “港湾 ” 两部分。然后从因果关系角度可得出 ;从位置、特点、作用的角度得出 。所以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昨日,绵阳安县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 “ 雎水踩桥会
4、 ”,吸引了当地及附近市州 20多万名游客,比去年人数多了一倍, B中方对马航失联飞机的中国籍乘客 资料进行了详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有破坏行为的证据,可以排除中国乘客涉嫌进行恐怖活动的嫌疑。 C日本四大铁路公司将携手向海外输出新干线技术和设备,推动日本高速铁路标准成为国际化标准的进程,以利于获取更多的订单。 D一家由外商投资的聚琪塑胶制品加工厂今年年底将要在龙溪县建成投产,该厂申报的废旧塑料加工项目获得了龙溪县环保局的审查和批准。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偷换主语,最后一句
5、前加 “游客人数 ”。 B重复累赘, “涉嫌 ”与 “嫌疑 ”有重复。 D。搭配不当, “获得 ”与 “审查 ”不搭配。所以选 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禅与儒家的同异似乎比较清楚。儒强调人际关系,重视静中之动,强调动。如周易的 “生生不息 ”、 “天行健 ”等。从而,儒家以雄强刚健为美,以气胜。无论是孟子、韩愈,不仅在文艺理论上,而且在艺术风格上都充分体现这一点。即使是杜甫,沉郁雄浑中的气势凛然,也仍然是其风格特色。像那著名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虽也涉及宇宙、历史、人生和存在
6、意义,但它仍然是儒家的襟怀和感伤,而不是禅或道。 禅与道(庄)的同异比较难做清晰区分。特别是艺术领域中,庄、禅更常常浑然一体难以区分,但二者仍 有差别。庄子实质上仍执着于生死,禅则以参透生死观自许。所以前者(庄)重生,也不认世界为虚幻,只认为不要为种种有限的具体现实事物所束缚,必须超越它们;后者(禅)视世界、物我均虚幻,真实的存在只在于心灵的顿悟觉感中。它不重生,亦不轻生。世界的任何事物对它既有意义,也无意义,都可以无所谓,所以根本不必去强求什么超越,因为所谓超越本身也是荒谬无意义的。从而,它追求的便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只是某种彻悟心境。 所以,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 ”(庄子 齐
7、物论 )便是道,而非禅。“空山无人,花开水流 ”(苏轼)便是 禅,而非道。因为后者尽管描写的是色(自然),指向的却是空(那虚无的本体);前者即使描写的是空,指向的仍是实(人格的本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是禅而非道;尽管它似乎很接近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却是道而非禅,尽管似乎也有禅意。但如仔细品味分辨,则陶诗虽平淡却阔大的人格气韵与王、苏的精巧聪明的心灵妙境仍有所不同。这也正是道与禅的相似和相关处。从而就更不用说李白(道)与他们的差异了。陶、李均基本属道,但一平宁静远,一高华飘逸。由此略可见出儒道禅的不同风味:儒的入世积极,道的洒脱阔大 ,禅的妙悟自得。
8、当然,上述所有这些,都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千万不可执著和拘泥,特别是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上,划上一个非此即彼的概念分类是很愚蠢的。陶(潜)李(白)是身合儒、道,王(维)苏(轼)便可说是身属儒家而心兼禅、道。儒、道、禅在这里已难截然划开了。 与屈(原)相比,禅更淡泊宁静。屈那种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那种火一般的爱憎态度,那对生死的执着选择,在禅中是早已看不见了。存留着屈骚传统的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们的纵情伤感,那种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在这里也完全消失了。无论是政治 斗争的激情怨愤,或者是人生感伤的情怀意绪,在禅悦里都被沉埋起来。 所以,充满禅意的作品,即以上述的
9、王维、苏轼的诗来说,比起庄、屈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 (摘编自李泽厚华夏美学) 【小题 1】下列关于儒、道、禅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韩愈的雄强刚健,杜甫沉郁雄浑中的气势凛然和陈子昂的苍凉悲壮,无不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B道家的庄子执着于生死,重视生,认为要超越具体现实事物的束缚;禅则不重生,亦不轻生,任何事物对它都无所谓。 C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禅, “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似乎有禅却是道,它们正是道与禅相似的具体体现。 D儒、道、禅之间 “不同的风味 ”都是非常相对意义上的区别,三家是不能明确分类的,特别是在文艺和审美方面。 【小题 2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禅与儒家的同异似乎比较清楚,与道(庄)则比较难做清晰区分,因而不必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上做非此即彼的概念分类。 B “空山无人,花开水流 ”描写的是自然,即所谓 “色 ”,指向的却是虚无的本体,即所谓 “空 ”,所以它不是道,而是禅。 C屈原执着于生死,庄子实质上也执着于生死,但屈 原的强烈执着的情感操守和庄子的精神的区别事实上是非常清楚的。 D王维的诗和苏轼的诗因为大都充满了禅意,所以比起庄子、屈原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之美。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比较了禅与儒、道的异同,认为在文艺评论和审美品味这些
11、艺术领域里,儒、道、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B那种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在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那里都消失了,只留下了纵情感伤。 C儒强调人际关系,道要超越现实束缚,禅追求顿悟觉感,由此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味:儒人世积极,道洒脱阔大,禅妙悟自得。 D儒的现实,道的超越,禅的虚幻,互相交融,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从而造就了王维、苏轼这样风格独特的诗人。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答题区间在第二、第三段,可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做出取舍。D项, “三家是不能明确分类的,特别是在文艺和审美方面。 ”表
12、述不正确,不是儒道禅三家本身不能分类,而是三者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在某些领域难于分类。所以选 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之差别,做出判断。D项, “大都充满了禅意 ”表述不正确, “大都 ”在文章中没有依据。所以选 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取舍。B“在玄学时代的士大夫和文艺家那里 ”的说法错误,原文的 “眷恋和恐惧 ”所指的“这里 ”是指 “在禅里 ”。所以选 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3、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 看望 德国 海 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 “培德 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一一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 ”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
14、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 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 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锅双人房间。 “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
15、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 “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 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 “怎么 ” 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
16、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 “这是我妈妈, ”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 “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 ”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 “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 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 ”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 “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 “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 ”他没有把握地建议, “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 “不了,就这样
17、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 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 “妈妈! ”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昙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 ”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 “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
18、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 “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 ”他们一起大嚼蛋糕 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小说写培德听到妈妈来的消息时,特意刻画了他的神情和动作,以表现他的反常,从而制造了悬念,也使行文有了波澜。 B “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齐姆森的话让培德压抑的心理得到了纾解 齐姆森渴望有个农民身份的母亲。 C培德总共只说了四句话,其中有三句话是对妈妈说的,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副满脸不高兴的神态,直到母亲离开后。 D妈妈满心欢喜地来看儿子,得到的却是儿子的满脸不高兴。母亲很伤心,以至
19、于 很失望地拒绝了儿子喝咖啡的提议。 E本文刻画了培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手段,而最主要的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 【小题 2】 “方格手提包 ”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各有什么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培德 莱默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主要用第三人称叙事,要是从培德的角度,改用第一人称 “我 ”来讲述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第一次出现:交代了妈妈的农民身份,为下文情 节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二次出现:借助培德的动作,刻画培
20、德气恼心情,虚荣心理。第三次出现:借助妈妈拉手提包时的动作,刻画了她的慌乱无措、负疚、失落等复杂心情。 【小题 3】 虚荣心强,爱面子。因为自己家庭不富有,母亲衣着简朴而觉得丢了脸。 内心深处爱自己的母亲,也关心母亲。刚见到母亲时也 “心存感动 ”,到车站时要妈妈 “喝咖啡 ”。 心有愧疚。母亲回去时他 “喉咙哽咽 ”, “总感觉到异样疼痛 ”。 【小题 4】 第三人称叙事被称为 “全知叙事 ”,本小说采用这种叙事角度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从外在形象直到内心活动、从语言到心理做 全面的刻画,有利于把每个细节都纤毫无遗地展示给读者。给读者以俯身全局的感觉。读者在这种叙事角度下全面观察了培德和母亲的见
21、面以及他跟齐默斯的交往,从而对人物和故事有了全面的感受和批判。 小说要是从培德的角度,改用第一人称 “我 ”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第一人称叙事是一种 “有限视角 ”,小说只能站在培德的角度,用培德的眼睛观察、从培德的心理出发来思考,所以读者的认识受到限制,只能看到 “我 ”看到的, “我 ”听到的和 “我 ”感受到的,从而会给读者留下许多 “空白 ”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思考。当然,相对于第三人称的 “客观 ”,第一人称叙 事总能给人一种 “亲历感 ”,这样的话,培德的形象可能更能跟读者拉近距离。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角度分析。 B“渴望有个农民身份的 ”说法错误;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河南省 洛阳市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