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doc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 方寸之地 ,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B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 忙里偷闲 ,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C走进来一位 短小精悍 、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 妙笔生花 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300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
2、可充当被子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B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C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D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 , ;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3、。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B C D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 “偷 ”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
4、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 ”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
5、开始响着 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北,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 “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 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
6、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 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 ,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 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
7、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品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 ,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
8、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折,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 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 “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我 ”平掉爷爷的坟
9、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权那样疯长 ”,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不等式的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高地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睥渴望和对财务室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溜之深厚寓意。 【小题 2】小说中 “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 分析。
10、( 6分) 【小题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小说以 “最后的黄豆 ”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E给 3分,答 A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小题 1】( 6分)心态:反映出 “爷爷 ”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 “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 ”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 “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 2分,意思 对即可。) 【小题 1】( 6分) 生动揭示
11、“爷爷 ”心理,反映 “爷爷 ”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 “爷爷 ”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和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1】( 8分)寓意:一是 “爷爷 ”通过一生奋斗留给 “我 ”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 “爷爷 ”留给 “我 ”的人生教训,启发 “我 ”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
12、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 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分;论述合理给 2分。) 【小题 1】 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 C项 “语言平实 ”“情节跌宕起伏 ”“叙事手法新颖 ”的分析都不够恰当。 D项 “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的分析是错误的。爷 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小题 1】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
13、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小题 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题目中 “嚼黄豆 ”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 “在全文 ”有何作用,因此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小题 1】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 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最后的黄豆 ”既是 “爷爷 ”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 “爷爷 ”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 “最后 ”可谓 “
14、题眼 ”,引人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 1883年,卡萨米而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 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合,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 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 齐造成了成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观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觉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15、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 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 “错误的美学 ”尤其是 “自然主义美学 ”和 “叭理主义美学 ”进行批驳,肯定了 “心灵性 ”和
16、“非逻辑性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 里,他渴望公从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 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 “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 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 6月至 1921年 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发理论学说。
17、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 “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 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中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 “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因此,人往往要像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 请你来干下去 。 ”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 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 “心灵哲学
18、”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英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 “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 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 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理论的
19、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944年 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 ”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 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20、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则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技术了这位 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试论结合 D文中 “我将死于工作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与真实和虚构。 【小题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21、6分) 【小题 3】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6分) 【小题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5分)答 C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D给 1分,答 A、 E不给分。 【小题 1】( 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
22、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 2分;概述实 践活动,给 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 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 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 2分。意思答对
23、即可。) 【小题 1】( 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 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 2分
24、;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4分;联 系实际,给 2分。) 【小题 1】 A与 C可以说是相对项, A项中 “全方位 ”分析错,本文只是 “择取 ”。E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 “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 ”并非 “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 ”。 D项 “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有误。 【小题 1】题目中 “如何 ”“理论家 ”“实践者 ”“协调统一 ”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 “结合全文概述 ”。 【小题 1】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与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 辽宁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