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doc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灵 秀 磷 光 玲 珑剔透 聆 听教诲 B 诞 生 旦 角 淡 泊明志 担 当重任 C 宿 营 诉 说 夙 兴夜寐 素 昧平生 D 咨 询 滋 生 芝 兰之室 孜 孜不倦 答案: C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
2、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的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遛 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走 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 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 答案: B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
3、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答案: B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 “延宕 ”,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答案:
4、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 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
5、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 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 ;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
6、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 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
7、,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 “行间 ”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
8、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
9、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
10、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 堪称范例。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 :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
11、题 3】 D 【小题 1】理解并概括作者的重要观点。 A项从第一段可以概括出 “上下章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思想上是有联系的 ”,作者正是否定了认为思想上没有内部联系的观点。 【小题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C项 “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不合文意,根据文意能读出新意的应该是富于暗示性的名言隽语。 【小题 3】文意理解和推断。 D 项相关内容在原文中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不能推出 “体现对语言作用的排斥 ”,相反是强调语言的暗示性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
12、。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 “杜鹃枝上月三更 ”,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 “不如归去 ”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 “山踟蹰 ”,有人叫 “映山红 ”,更多人 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
13、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果,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 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 “蜀人悲子鹃鸟鸣 ”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14、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 “姑姑,姑姑 ”,也有人听出是 “姑乎,姑乎 ”,而潮州人则听出是 “姑虎,姑虎 ”,且凭这蹄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 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
15、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 “姑姑,姑姑 ”,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 “姑姑 ”变成 “姑虎,姑虎 ”,因怕回婆家被责骂,叫 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 “姑嫂鸟 ”,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
16、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 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 年 ,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 湖北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