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福建省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2011福建省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福建省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2011福建省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 ,潦倒新停浊酒 杯。(杜甫登高) ( 2) ,俯察品娄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 4)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 5)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6)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1)艰难苦恨繁霜鬃( 2)仰观宇宙之大(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一尊还酹江月( 6)却是旧时相识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丁肇中:寻找
2、那滴彩色的雨 郑鸣 1992年 1月,我独自带着 80多公斤的电影摄影器材和胶片去欧洲核子中心拍摄纪录片。在苏黎世机场换乘火车时,往车上倒腾行李的劳动强度不小,多亏几个瑞士妇女主 动过来搭把手,我才顺利到达日内瓦。第二天,在丁肇中枣红色的沃尔沃车里,我把理论物理 “劳心者 ”理想的破灭和 “劳力者 ”现实的境况讲给他听时,他拍打着方向盘哈哈大笑。然后很认真地对我说:你差一点误入歧途。 新发现的眼光基于对已有事物的精确 记忆。丁肇中告诉我,每 天从日内瓦的办公室到他在法国乡村别墅的车程在 15到 17分钟之间,他的院子里有 67棵松树 数字有零有整,绝不含糊。一天在 J字小楼,见丁肇中在办公室有
3、点闲暇,我冒出一个问题:那枚诺贝尔奖章在哪儿?丁肇中很神秘地笑了笑说:你马上会成为第一个知道答案:的人。 他随即把我领到楼下摆放各种工具和仪器的角落,打开一个不起眼的铁皮柜,里面收藏着他发现 J 粒子的原始实验数据和论文手稿;通知他获奖的那封电报;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飞机票;用小楷书写工整的中文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 丁肇中还从铁皮 柜里拿出一张用毛笔勾勒出来的图纸,这是他的老父亲、土木工程教授丁观海先生凭记忆描绘的故乡 -距山东日照 19公里的涛雒镇丁家老宅的平面图和外观图。我当时没顾上仔细想奖章和老宅图纸放在一起有什么特别含义,只是一边用掌心掂那枚奖章,一边问丁肇中:你还记不记得领奖
4、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丁肇中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在想宇宙的其他地方还会不会有人。 2002年 6月,丁肇中邀请我和他一起回山东日照涛雒镇的老家。他先到祖父丁履巽坟前祭扫,然后在丁家老宅驻足良久。他说祖父 37岁去世之后,家道就败落了。祖母含辛茹苦把 6 个孩子拉扯 大,又不断变卖老宅的房子供孩子读书、留学。父亲丁观海在济南求学时认识了母亲王隽英,然后两人先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硕士,父亲学土木工程,母亲学教育心理学,父母在密歇根结婚。1936年 1月 27日丁肇中在密歇根出生,两个月后第一次回到涛雒老宅的祖母家。他的整个童年是在战乱中跟着当教师的父母颠沛流离,学业时断时续,直到1948年到台湾,
5、12岁的丁肇中才 开始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 那天走出老宅家门的时候,一个与丁肇中年纪相仿的远房叔伯兄弟拍着丁肇中的肩膀,用浓重的乡音以无比自豪的表情说:咱老丁家真行,你学问做得太大 了。丁肇中走出院门的时候,几百个乡亲挤过来握手,鼓掌。丁肇中一直在笑。那天我问丁肇中:如果他的祖母当年没有变卖老宅供父亲读书,到他这一辈会不会也像那位远房兄弟一样,守望着门前的农田?丁肇中没有回答。第二天在日照的海边散步时,丁肇中说起他的母亲是山东海阳人, 1960年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密歇根大学读硕士,密歇根大学也是他父母的母校。他说科学研究有猜想,有假设,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复,所以没有 “如果 ”。 丁肇中回答
6、了我的问题。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他要把诺贝尔奖章和父亲画的老宅图收藏在一起。 丁肇中在无数次的演讲 中这样来解释他的科学实验: “就像在北京下一场倾盆大雨,如果 100亿个雨滴中有一滴是彩色的,我们要把它找出来。 ”他一直喜欢打这个比方, 只是下雨的地方经常变换。 为了那滴彩色的雨, 70岁的丁肇中目光炯炯。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文章开头叙写 “我 ”初到日内瓦的情景,以轻松的笔调为读者初步勾勒出了丁肇中的科学家形象。 B丁肇中能绝不含糊地记忆已有事物的数字,是因为他具有对数字特别敏感的天赋和新颖独到的眼光。 C如果丁肇中的祖母无法供丁父
7、读书,丁肇中可能一辈子守望着农田,对这一假设,丁肇中表示默认。 D文章回顾了丁肇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历程,从中探寻了他能够在科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E文章选取了丁肇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多侧面地展示他的风采,使其作为大科学家的形象得以丰满。 【小题 2】丁肇中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3】丁肇中为什么一直喜欢打 “寻找那滴彩色的雨 ”这个比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案: 【小题 1】( 5分) B C 【小题 1】( 4分)答案:要点: 风趣 幽默; 严谨执着; 淡泊名利; 富有感恩之心,眷恋故土; 博学多才; 随和谦恭。 【小题 1】( 6分)
8、答案:示例:因为他明白科学实验是十分艰巨的,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科学实验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要有不懈探索追求的执着精神;科学实验又是动人的,充满魅力的,科学成果对科学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科学家不懈探索追求的动力。 【小题 1】 B “是因为他具有新颖独到的眼光 ”有误; C “表示默认 ”有误。 【小题 1】答对一点 1分,答四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 1】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分)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 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里的 “选贤与能 ”即
9、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 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 “禅让 ”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来,开始了 “家天下 ”。(礼记 礼运记述当时 “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 ”。尚书 盘庚云 “古我先王亦惟 图任旧人共政 ”,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 “世及 ”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 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
10、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 “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高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通典 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11、。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 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 “学校一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 1904 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
12、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各项是对我国不同时期选官制的解说,其中正确的 一项是( )( 3分)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原始社会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夏商以后的 “家天下 ”时期,担任官职的大小贵族有一部分遵照嫡长继承的原则相袭,确保世代垄断官职。 C “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战争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完全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
13、,是科举制与以往官员选 拔制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 “天下为公 ”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 “家天下 ”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 ,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请概括科举制的
14、特点。(不超过 50个字,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一切以程文为留 ”(或:白丁能否释褐为官凭考试成绩); 科举与学校教育合流(或: “学校 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 明清两代笼罩在封建专制之下,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没有生命力。(答对一点给 1分,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小题 1】 A“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文中为 “原始社 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 ”。 B“有一部分 ”在原文中为 “均 ”, C文中没有说彻底解决了政府选拔官员困难的问题 【小题 1】 B项说法有误,应为: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度 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才逐步建立起来。 C项属
15、于无中生有,察举制并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规范化标志, D概念混淆,看重血统和任人唯亲不是一回事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 公都子曰: “告子曰: 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今曰 性善 ,然则彼皆非欤? ” 孟子曰: “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 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
16、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 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 (孟子 告子上) 情,性情。 才:质性、人的本性。 ( 1)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孟子 “性本善 ”的思想的一组是( )( 3分) 性无善无不善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性可以为善,可 以为不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 B C D ( 2)有人表现的不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而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对于这一现象,孟子是怎样来解释的?( 3分) 答案:( 1) B(有 的排除, 说的是人性无所谓善良, 是说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善良的一面,都不合中心) ( 2)孟子认为从天生的资质看,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2011 福建省 福州 协作 校高二下 期末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