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湖北武汉十一滨江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A卷(带解析).doc
《2013-2014湖北武汉十一滨江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A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湖北武汉十一滨江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A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湖北武汉十一滨江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 A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几种估测中最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4km/h B课桌的高度大约为 75dm C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oC 左右 D一枚一元硬币直径大约为 2.5cm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1m/s到 1.2m/s, A中 4km/h=1.1m/s,正确,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oC 左右, C正确,一枚一元硬币直径大约为 2.5cm, D正确,课桌的高度大约为 75cm,也就是 7.5dm,所以 B的估测不符合实际情况, B符合题意。 考点:长度的估测。 水无常形,变化
2、万千。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熔化汽化升华都要吸热,相反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凝固液化凝华都要放热, A冰雪融化属于熔化吸热, B露珠属于液化放热, C白霜,属于凝华放热, D冰花属于凝华放热,所以只有 A 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A符合 题意。 考点:吸热与放热。 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 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变低 C游泳后离开
3、泳池时身上会感到有点冷 D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答案: B 试题分析: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利用了蒸发吸热,游泳后离开泳池时身上会感到有点冷,也是利用了蒸发吸热,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利用了升华吸热,所以 ACD都不符合题意,只有 B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变低,利用了熔化吸热,故 B正确。 考点:物态变化的应用。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 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温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
4、是沸腾,一种是蒸发,沸腾需要满足一是到达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结合本题,锅里的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汤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汤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沸腾,所以 C正确。 考点:沸腾的条件。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 “冷气 ”,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 “热气 ”的情景。以下是她对 “冷气 ”和 “热气 ”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 A “冷气 ”和 “热气 ”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气化成的水蒸气 B “冷气 ”和 “热气 ”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 “冷气 ”和 “热气 ”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
5、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 “冷气 ”和 “热气 ”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眼看得见的是小水珠,水蒸气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就 绝不是水蒸气,看到雪糕周围冒 “冷气 ”,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 “热气 ”,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两者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 D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液化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图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液化 B
6、汽化液化 C熔化液化 D液化汽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污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一过程发生了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了用饮料瓶做的温室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液化现象,当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时,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故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和液化, B正确。 考点:汽化液化的应用。 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雾气,以渲染气氛,这种雾气是( ) A液态的二氧化碳 B空气中的水蒸气 C干冰迅速熔化吸热制冷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 化成小水珠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
7、的小水珠及水珠凝固成的小冰晶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熔化汽化升华都要吸热,相反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时,干冰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迅速升华,使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或凝华形成小冰晶从而形成雾气,故 D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物态变化的应用。 下图 声现象的探究中运用实验和推理的方法的是 ( ) 答案: B 试题分析:探究固体能否传声,可以直接通过真实的实验验证得出,故 A不符合题意,
8、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都可以通过题中给出的图得出结论,故 CD也不符合题意,只有 B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根据此实验得出,当玻璃罩内变成真空时,声音消失,所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只有 B是运用实验和推理的方法符合题意。 考点:物理学方法。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
9、,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而不是响度,A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高,而不是音调, B错误,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传播过程中, C错误,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说明声波 具有能量,正确,所以只有 D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声音的特性。 世界上跑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它捕猎时的速度可达 36m/s;飞最快的鸟是褐海燕,速度可达 5km/min;游最快的鱼是旗鱼,速度可达 108km/h. 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猎豹、褐海燕、旗鱼 B旗鱼、猎豹、褐海燕 C褐海燕
10、、猎豹、旗鱼 D褐海燕、旗鱼、猎豹 答案: B 试题分析:猎豹的速度 36m/s=129.6km/h,褐海燕的速度 5km/min=300km/h,旗鱼的速度 108km/h,比较得出它们三者的速度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旗鱼、猎豹、褐海燕,所以 B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单位的换算。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答案: D
11、试题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反之,则是静止的, A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同速前进)所以它是静止的, A正确,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当以他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电梯和他身边的乘客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正确的,同理 C也正确,那么同理 D就错误,应该说是加油机是静止的,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参照物 的应用。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图像如图所示。
12、由图像可知: (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 6s,甲在乙前面 1 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它们的 s-t图像可得 V甲 =1.6m/8m=0.2m/s,V乙=1.2m/12m=0.1m/s,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A错误,看图可知,经过 6s,甲运动了 1.2m,乙运动了 0.6m,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乙前面 1.2m-0.6m=0.6m,所以 B错误,因为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当以甲为参照物时,乙向西运动,当以乙为参照物时,甲向东运动,所以 C错误,D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 s-t图像
13、应用。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是匀速直线运动,所谓匀速就是快慢不变,也就是速度大小恒定不变,既然速度恒定,那就不会跟路程和时间成比例,所以 BCD说法都是错误的,只有 A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
14、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这个实验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这样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当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所以 B正确。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间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空气能够传声 答案: C 试题分析:敲击右边音叉的时候,音
15、叉因振动发声,声音由空气传到左边音叉,左边音叉由于振动把泡沫塑料球弹开,所以此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空气能够传声,但是不能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所以 C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声音的传播。 实验题 ( 7分)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 “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 2)将温度计正 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 A、 B、 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
16、化图象,图中 BC 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填 “吸收 ”或 “放出 ”)热量,温度 (填 “升高 ”、 “降低 ”或 “不变 ”),第 10min海波处于 (填 “固 ”“液 ”或 “固液共存 ”); ( 4)图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填 “升高 ”、“降低 ”或 “不变 ”)。 答案:( 1)均匀受热 ( 2) B 42 ( 3)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 ( 4)升高 试题分析:将装有蜂蜡 、海波的试管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受热物质受热会不均匀,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破碎,而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受热物质受热将会均匀受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
17、表面相平,故 B正确,观察温度计可知该示数为 42 ,题中已知图中 BC 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所以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海波是晶体,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海波在第 6分钟开始熔化,第 12分钟熔化完毕,所以在第 10分钟海波处于固液共存阶段,蜂蜡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时温度升高。 考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 7分)某物理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做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 a、 b、 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1)用 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 图;用 b装置做实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湖北武汉 十一 滨江 初级中学 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物理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