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T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总则.pdf
《WS T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总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S T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总则.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1.020 C 70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生 行 业 标 准 WS/T 679 2020 突发 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 技术规范 总则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poisoning incident - General principle 2020 - 06- 10 发布 2020 - 12 -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健康 委员会 发布 WS/T 679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2、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 市 疾 病 预防控 制 中心、上海 市 疾 病 预防控 制 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市 肺科医院、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军事医学 研究 院毒物药物 研究所、石家庄市急救中心 。 本标准 主要 起草人: 张宏顺 、 孙承业 、马沛滨、周静、邵兵、王如刚、 贾晓东 、汪国 权 、魏云芳 、 阮明捷、 孙道远、李晓军、张劲松、田英平、谢剑炜、李明 。 WS/T 679 2020 1 突发 中毒事件 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突发 中毒事件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时 , 对中毒事件病因判定、 卫
3、生应急人员 个体防护、 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中毒应急检测、医学应急救援的 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及疾 病预防控制 机构 开展 突发 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680 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人员防护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毒物 poison; 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 ( 包括 接触方式 、接触途径、进入体内数量 等 )
4、 , 影响机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 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状态的 外源性 物质。 3.2 中毒 poisoning 机体受到 毒物作用出现的疾病状态。 3.3 突发 中毒事件 poisoning incident 短时间内 ,毒物通过一定 条件 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 群发性 健康影响 事件 。 3.4 受累 人 员 affected personnel 发生 突发中毒 事件时, 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毒物 影响 范围内, 受到及 可能受到毒物危害的人员。包 括 事件 发生初期难以明确接触史 和 尚未出现不 适 表现的人员 。 WS/T 679 2020 2 3.5 检伤分类 triage 突
5、发 群体性事件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病员, 现有医疗资源 不能满足救治需求 时 ,依据病人病情严 重程度和对资源的需求, 确定 其医疗救治顺序的过程。 3.6 洗消 decontamination 对 接触 过 化学 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装备、物资等进行 清 除 毒物 污染的措施。 3.7 特效解毒剂 specific antidote 针对 毒物 的中毒发病机理,解 除 其毒作用的药物。 4 基本要求 4.1 在进入 突发中毒 事件现场前,应首先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波及范围以及 事件现场周边 的 地理、 气象等条件,明确进入应急 救援人员的任务分工,保证通讯畅通 。 必要时可 在现场安全区
6、域 设置卫生应 急救援功能区,如指挥区 、 洗消区、应急 检测 区、 医疗救援区 等。 4.2 进入 突发中毒 事件现场开展 卫生应急处置 工作的各类应急救援人员,应 采取 合适的个体防护措施, 保证 自身 安全 。 4.3 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时,应首先了解中毒事件概况,然后再进行中毒事件相关场所、人员等调查 工作。同时,应及时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提出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导致本次中毒事件物品, 提出 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现场隔离带设置等)、救援人员个体防护以及人员疏散等方 面建议。 4.4 在 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 ,应尽早进行中毒 应急检测样品 采集工作。采集样品时,应注意
7、根据毒物 性质和事件危害特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保存、转运容器,防止污染和 次 生危害的发生 ,采集样品数量应足够满足多次重复检测。 4.5 现场具备开展 毒物快速检测鉴定条件时,应尽早开展现场应急毒物检测。 4.6 中毒 应急实验室检测鉴定工作应 由卫生 应急指挥协调部门指定 的 实验室开展 。发生 较大 及 以上级 别 中毒事件时 ,应选择两家以上 实验室 开展中毒应急实验室检测鉴定工作。 4.7 现场医疗 救援 的重点是尽快解除可能导致中毒病人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稳定生命体征 ,将病人安 全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进一步救治。可采取的 救援 措施 包括检伤分类、终止毒
8、物 继续 吸收 和 清除毒物 、 使用特效解毒剂和必要 的生命体征支持 等。 4.8 收治 中毒病人的医疗机构应 注意做好 病人交接工作, 根据 病人 病情特点和 严重程度, 采取合理 的 院内医疗救治 措施, 并及时 向 卫生 应急指挥协调部门 反馈 本单位相关救治信息 。 4.9 应及时开展中毒事件受累人员 的健康影响评价与健康监护 相关工作 ,必要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及 心理疏导 。 WS/T 679 2020 3 5 病因 判定 5.1 病因判定依据 5.1.1 中毒事件的 病因 判 定 依据主要包括三 类 : 人群 毒物 接触史 、中毒临床特征和毒物检测鉴定 。 5.1.2 人群 毒物
9、 接触史: 同一起中毒事件的 受累人员,其 接触的毒物应 相同 , 接触 毒物的时间 、 地点 和方式 应 相近或有 必然的关联 。 5.1.3 中毒临床特征 : 同一起中毒事件的 中毒病人,其中毒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应类似 ,且 与 毒 物接触剂量 之间 应 有剂量 -效应关系。 5.1.4 毒物检测鉴定 :包括现场和 /或实验室 毒物检测 鉴定的证据支持。 5.2 病因判定原则 5.2.1 证据完整的 病因判定 一起 事件 的 流行病学调查 显示 有 明确 的毒物 接触史和 中毒临床特征 依据, 且毒物检测鉴定结果支持 流行病学调查。 5.2.2 有证据 缺陷的 病因判定 一起 事件 的
10、 流行病学调查 显示 有 明确关联 的毒物 接触史和 中毒临床特征 依据,但无法 开展毒物检测 鉴定 , 或毒物检测鉴定结果 与流行病学调查不能完全 印证 。 6 卫生 应急人员的个体防护 及 现场 应急 洗 消 6.1 卫生 应急 人员 的个体防护 见 WS/T 680 2020 附录 B 的要求。 6.2 现场 应急洗消 6.2.1 中毒 应急专业人员 从 现场 毒物污染 区域 撤离时 ,应 首先在 洗消区对穿着的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喷 淋洗消 ,洗消干净后脱去防护装备 ,将其装入专用容器内妥善封存保管。 6.2.2 进入现场可能存在 毒物污染的携行装备器材均应在洗消 区 进行统一处置。 能够
11、 使用清水或洗消 液进行初步洗消的装备器材,如采样罐、采样袋等, 应首先 进行洗消,然后 使用 干净 材料进行 外包装 后 妥善保管和 交接。对于 不能进行 现场洗消的装备器材,如 精密仪器 、 电子设备 等, 应装入 专用容器 内 密 封 保管。 6.2.3 现场 洗消 产生 的废弃液体 应 统一收集 , 并在 现场 应急工作结束后交由 相关 部门 进行无害化 处理 。 6.2.4 现场 封存保管的物品应设专人 登记 ,并记录 物品 的下一步去向 和 做好交接工作 。 7 流行病学调查 7.1 相关场所的调查 7.1.1 经呼吸道和皮肤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内容包括可疑 毒物的 形态性状 、 储
12、存保管方式,中毒现场 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 , 生产工艺流程 , 防护条件 , 接触人员情况等。 WS/T 679 2020 4 7.1.2 经口途径中毒事件的调查对象为中毒事件涉及的可疑毒物或食品的生产、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 的各个场所,调查内容包括可疑毒物 或 食品加工过程(包括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使用的工具), 可疑毒物 或 食品的分装、储存的条件等。 7.2 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中毒病人、 其他受累 人员、 目击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了解中毒事件发 生经过,中毒 病人 和 其他受累 人员 的 毒物 接触时间、地点、途径以及物质种类,中毒人数、姓名、性别、
13、 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件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同时,还应向临床救治单位进 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7.3 其他 7.3.1 同一区域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类似中毒事件,调查 内容还应包括 居民 生产、生活习惯,环境 中动植物生活习性和死亡情况, 以及 事件受累人员的关系等。 7.3.2 一段时间 内多个区域发生类似中毒事件,调查内容应重点放在 短时间 可在较大区 域 流通的 毒物 环节, 如食物原材料、定型包装产品等。 同时 ,应注意毒物滥用和蓄意犯罪等情况。 7.3.3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 做 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
14、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8 中毒应急样品的 选择 、 采集、保存和运输 8.1 中毒应急样品的 选择 中毒病人的呕吐物、胃内容物、血液 和 尿液 等 人体生物 样品 是 中毒应急检测的首选样品 ,与 中毒 事 件 密切 相关 的空气、 水 、食品 等也是 必选 样品。另外, 应 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 进一步 确定还应 采集的其 他 样品种类。 8.2 中毒应急样品的 采集方法 8.2.1 空气和 气溶胶类 样品的采集 毒物种类不明或空气中毒物含量较高时, 应 使用采气袋、真空瓶( 罐 ) 进行直接 采样。空气中毒物 类别明确 且 空气中毒物含量较 低 时 ,应 使用 吸收液 、滤料或固体吸附
15、剂进行 浓缩 采样。 直接 采样 法 采样 量 应在 5L以上, 浓缩 采样法 的采样量 应根据具体毒物的采样说明确定。 8.2.2 液体 类 样品的采集 8.2.2.1 均一稳定 的液体样品 (如 水、酒、 饮料 、油、乳制品 、 有机溶剂等 ) , 应选 用密闭性好的 惰 性 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 。 不能 稳定 混匀的液体样品,应选用 密闭性好 的大容器 整体 采集,如样品量过大, 可采用虹吸法分层采样,分别装入不同采样容器中。 8.2.2.2 采集血液样品前应 先 清洗中毒病人 采集部位的 皮肤。血液样品应使用具塞试管盛放 。 原因不 明 中毒事件 中 的血液样品 应 分为抗凝全血和血浆
16、两种方式采集。 中毒病人 自行 留取 尿液 样品时 ,应 先让 中毒病人 清洗 双手, 尿液样品应 使用具塞 的 惰性塑料 或玻璃 容器盛放。 8.2.2.3 均一稳定 的液体样品 采样量 应在 200 mL 以上 ,不能 稳定 混匀的液体样品 采样量 应在 500 mL 以上 ,血液 样品采样量 应在 5 mL 以上,尿液样品采样量应在 50 mL 以上 。 8.2.3 固体 和 半流质 类样 品 的采集 WS/T 679 2020 5 8.2.3.1 固体和半流质类样品应选用 密闭性好的 惰性 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 。 8.2.3.2 固体 和 半流质类样品采样量应在 100 g 以上。 8
17、.2.3.3 中毒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应尽量 全部收集。 8.2.4 其他 8.2.4.1 对于有定型 包装的样品 , 除采集 已打开 包装的剩余 样品外 ,还应采集同厂家同批次的原包装 产品。 8.2.4.2 尸体解剖样品中 ,血液、尿液和其他体腔液体 选 用密闭性好的 惰性 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 , 采 集量应在 50 mL 以上; 肝、肾、脑等 脏器组织选 用密闭性好的 惰性 塑料或玻璃容器采集 , 采集量应在 50 g 以上。 8.2.4.3 现场 中毒 应急样品的残留 量 达不到采样 最低 要求时 ,应尽量 收集现场所有残留 的 样品 。 8.3 中毒应急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 中毒应急
18、 样品采集后 应立即 置于 适宜条件下 保存和运输。 血液和 尿液等生物样品应在 4条件 下 冷藏保存 和运输 。所有 应急 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 不 改变 样品中 毒 物 性质的 条件下 至少 保存一周,以 备实验室复核。 9 中毒应急样品的 检测鉴定 9.1 中毒应急样品 的现场快速检测 鉴定 9.1.1 中毒事件 现场应首选国家标准 /行业 标准方法 进行 快速检测鉴定,其结果可 直接用于 中毒事件的 病因判定 和 现场 应急处 置 。 9.1.2 中毒事件 现场 也可 选 用非 国家标准 /行业 标准方法 进行 快速检测鉴定 , 其结果 可 作为中毒事件现 场应急处置的 参考 依据 。
19、现场 有 样品采集 条件 时 ,应采集 足够 的样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鉴定。 9.1.3 开展 现场快速检测 鉴定 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 9.2 中毒应急样品的 实验室检测鉴定 9.2.1 中毒 应急样品 应在采集后 24 h 内进行实验室检测鉴定 。 9.2.2 中毒 应急实验室检测鉴定 应优先 选用国家标准 /行业 标准方法进行 。如果 检测鉴定项目 尚无 国家 标准 /行业 标准 方法, 可 选用由卫生应急指挥协调部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的 实验室自建检测鉴定方法 。 9.2.3 中毒应急检测鉴定 工作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措施,实验原始记录 、 图谱 等
20、专案保存 至少 2 年 。 如有 保存条件,剩余 中毒 样品保存 至少 2 年 。 9.2.4 2 家以上实验室 同时 进行中毒应急检测鉴定 时, 如 检测鉴定 结果不一致时,应 组织相关 实验室 进行 内部复核 。结果 仍无法相符时,可 由卫生应急指挥协调部门 选择第三方实验室平行 检测 鉴定。 9.3 中毒应急 检测鉴定 的 结果评估 中毒事件应急处置 决策应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和 中毒 应急 检测 鉴定结果 综合评估作出 , 中毒 应急 检测 鉴定结果 仅是其中 依据 之一 。 10 医学应急救援 WS/T 679 2020 6 10.1 现场医疗救援区域设置 10.1.1 中毒事件
21、 出现大量中毒病人,需在现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时,应设置现场医疗救援 区域 。 10.1.2 存在毒物扩散趋势的现场,医疗救援区域应设置在冷区内 ; 不存在 毒物扩散 趋势 的现场,医疗 救援区域设置在 接近 事件发生地点的安全区域 。 10.1.3 结合现场医疗救援工作需要,可在医疗救援区域内设立洗消区、检伤区、观察区、抢救区、转 运区、指挥区、尸体停放区等功能分区。 10.2 现场检伤分类 10.2.1 中毒事件发生 后 ,现场医疗资源不能满足所有中毒病人的救治需求时, 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 类。 现场检伤区应设置在现场洗消区附近。 10.2.2 现场检伤 人员根据 中毒 病情严重程度 和
22、现场医疗救援 资源 利用情况 ,将中毒病人及其他受累人 员分为优先处置、次优先处置、延后处置和暂不处置四类,分别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表示。具体 操作 参 见附 录 A。 10.3 现场 医疗救 治 10.3.1 终止毒物 继续 吸收 和 清除毒物 10.3.1.1 经呼吸道暴露 途径中毒 中毒病人 应立即 移离中毒事件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 必要时 予以吸氧治 疗。 10.3.1.2 经皮肤黏膜途径 暴露 中毒 10.3.1.2.1 中毒病人在移离现场开始 下一步医疗救治措施前, 应 首先进行现场应急洗消。 10.3.1.2.2 应协助对不能 独立行走的 中毒病人进
23、行洗消。 10.3.1.2.3 洗消前 应先脱去污染的衣物和随身佩戴的饰品, 并 特别注意毛发、皮肤皱褶部位的洗消, 眼睛、污染伤口创面 应使用 专用洗消器材进行洗消 。对于 生命体征 不稳定的 中毒病人, 应在 密切监护下 优 先洗消 。 10.3.1.2.4 中毒 病人的 染毒衣物和贵重物品应在 标记后分别装入 防水 密封包装封存保管。 10.3.1.2.5 经过 初步洗消后,救治过程中发现 仍有 毒物 污 染的部位 (需特别注意 毛发 、 眼睛 、 会阴和 腋窝 等 皮肤 皱褶 部位) ,应及时 用大量清水或 生理盐水清洗 干净 。 10.3.1.3 经口 暴露途径中毒 中毒 病人意识清
24、 晰且无禁忌 证 者应立即催吐 ; 有意识 障碍者,有条件时可进行洗胃。 10.3.2 生命体征支持 密切 监测危重症中毒 病人 的生命体征, 尽快 建立静脉通路 ,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 采取各种对症支 持措施。 10.3.3 使用 特效解毒剂 WS/T 679 2020 7 对于高铁血红蛋白 形成剂( 如亚硝酸盐、 苯胺等)、 氰化物 、 有机 磷酸酯类杀虫剂 、 抗凝血类杀鼠 剂、 阿片 生物碱类 药物等毒物 中毒病人, 应及时 给予相应的 特效 解毒 剂。 10.4 现场 转运 和交接 10.4.1 中毒病人的转运和交接 10.4.1.1 中毒病人在现场经医学处理病情相对平稳后,在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S 6792020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总则 679 2020 突发 中毒事件 卫生 应急 处置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