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及答案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14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设计教学法 (分数:5.00)_2.人的全面发展 (分数:5.00)_3.贝尔兰卡斯特制 (分数:5.00)_4.教育制度 (分数:5.00)_5.心理健康 (分数:5.00)_6.社会规范学习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及要求。 (分数:10.00)_8.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分数:10.00)_9.简述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的主要观点。
2、 (分数:10.00)_10.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发展应先于经济的发展”(即“教育先行”)观点进行分析。 (分数:20.00)_12.试述教育的特征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20.00)_13.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分数:20.00)_14.试述科举制在我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14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
3、0.00)1.设计教学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的因素。其中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即决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由于强调根据儿童的经验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系统知识学习的削弱。2.人的全面发展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人的
4、全面发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的。他们从现代工业生产的本性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及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的彻底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既意味着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同时也包括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全面发展。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3.贝尔兰卡斯特制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导生制。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
5、,每组 10 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存在着种种弊端,因此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4.教育制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客观性、
6、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教育制度除了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要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5.心理健康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6.社会规范学习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
7、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社会规范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主要有社会规范学习的情感性、社会规范学习的约束性以及社会规范学习的延迟性。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及要求。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组建教师集
8、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的教师集体。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或班确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集体成员要团结起来,及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订教育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a要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包括做好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学期与学期之间思想教育的衔接工作;做好班主任和教师因工作调换而产生的衔接工作。 b一定要防止德育中出现前紧后松、一曝十寒的现象,这会给学生品德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
9、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a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 b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制订互相配合的方案; c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因素; d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影响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 循序
10、渐进包含三个层次: 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即量力性原则;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要遵循巩固性原则,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强调读书必须要读够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3)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包含读书的客观性原则。“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
11、)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包含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包含读书的目的性原则,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方法。“居敬”是指读书时态度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总之,“朱子读书法”的“六条”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
12、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它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朱熹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知识之间的联系。9.简述奥苏贝尔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的主要观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1)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
13、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 a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4、 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10.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等几个方面。 (1)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创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创造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不是创造能力和创
15、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前提,也是创造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2)创造人格 创造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创造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综合性、逆向性和独创性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离不开推理、想象、联
16、想、直觉等思维活动。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发展应先于经济的发展”(即“教育先行”)观点进行分析。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通过照管、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会化、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活动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硕士 入学考试 综合 华南师范大学 201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