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试卷50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试卷5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试卷50及答案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工程硕士(GCT)语文-试卷 50 及答案解析(总分:11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选择题(15 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2.00)_2.对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外埠(b) 物阜民丰(f) 出访(fng) 茶坊酒肆(fng)B.暂时(zhn) 崭露头角(zhn) 气氛(fn) 纷至沓来(fn)C.条幅(f) 万方辐辏(f) 咀嚼(j) 风雨无阻(z)D.勾当(gu) 钩心斗角(gu) 禁止(jn) 噤若寒蝉(jn)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错别字的是:(分数:2
2、.00)A.满天的礼花此起彼伏,令人目不瑕接。B.管理的缺失使员工精神焕散,纪律松懈。C.述职报告应当客观翔实,又言简意赅。D.超女大赛风糜一时,有些人却嗤之以鼻。4.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分数:2.00)A.安(不慌不忙)步当车 惨淡(暗淡无光)经营 走投(投奔)无路B.积毁(破坏、消灭)销骨 望风披靡(草木随风散倒) 沁(渗入)人肺腑C.咎(罪责)由自取 噤(闭口不作声)若寒蝉 名副(相称)其实D.再接再厉(严格) 浅尝辄(就)止 明火执仗(拿着武器)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分数:2.00)A.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3、B.史怀哲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浮现在我眼前。C.教育局江局长找了几个学校的领导,一起研究新学期的工作计划。D.新学期班主任会议上,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6.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分数:2.00)A.自行车没修好,修车的人急坏了。B.看球的早就到了球场门口。C.这个人谁都不认识。D.请打针的在门外等。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分数:2.00)A.你别看他年轻,但是工作经验丰富,处理这样的问题应是游刃有余的。B.历史上一些开国之君,在开国之初多能励精图治,但是能始终如一者并不多见。C.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要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
4、变情绪的一种方法。D.这部小说的宗旨在于启发读者思考社会问题,虽然伤害了部分人的感情,但其初衷却是未可厚非的。8.与“桃李春风一杯酒”组成对偶最恰当的一句是:(分数:2.00)A.树头花落未成荫B.万草千花一晌开C.江湖夜雨十年灯D.风光不与四时同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长征的伟大意义。B.蜡烛一生虽然短暂,却把毕生心血化为光明来照亮别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颂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
5、明净里,何处得秋霜。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愁多易老。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对敌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名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B.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大师巴金的重要作品。C.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都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D.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11.法律规定的姓名权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分数:2.00)A.命名B.使用C.变更D.转让12.行政机关
6、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时,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分数:2.00)A.追究责任B.给予处罚C.给予补偿D.给予赔偿1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期限一般为:(分数:2.00)A.15 日以上 20 年以下B.6 个月以上 20 年以下C.15 日以上 15 年以下D.6 个月以上 15 年以下14.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减除标准是:(分数:2.00)A.800 元B.1000 元C.1200 元D.1600 元15.清晨,我国最先见到阳光的地方是:(分数:2.00)A.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B
7、.山东半岛东端C.台湾岛D.东海舟山群岛16.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在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分数:2.00)A.玉米粉和有氧B.大豆粉和有氧C.玉米粉和无氧D.大豆粉和无氧二、填空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7.填空题(15 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2.00)_18.在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前不久,这里曾一度山洪_,致使公路堵塞,桥梁冲垮,交通瘫痪。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_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艺术特色极为称道。那个一脸络腮胡子的裁判明显_客队,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分数:2.
8、00)A.暴发 擅长 偏袒B.爆发 擅长 偏袒C.暴发 善于 偏心D.爆发 善于 偏心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地区_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常常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阶段性,_在解决其环境问题时,_要考虑其共性,_要考虑其特殊性与阶段性,这样_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分数:2.00)A.和 那么 就 更 才能B.或 那么 不仅 而且 就C.和 所以 不 而且 就D.或 所以 不仅 更 才20.给下面这段话横线处加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我说_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_“那,不同!”他说_离敌人越近_越觉得打得过瘾_越觉得打得解恨_(分数:2.00)A.“
9、?”,“;,。”B.“。”,”;、。”C.“。”:“,、!”D.“?”,“,!“”21.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人”能“心人”吗?到头来,_。(分数:2.00)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22.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
10、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爬了一段坎坷的山路,便见一片竹楼,_,原来已到翠竹岩苗寨了。(分数:2.00)A.楼上亮着灯光,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在编着竹笠B.楼上亮着灯光,编着竹笠的苗家姑娘三五成群C.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正在亮着灯光的楼上编着竹笠D.亮着灯光的楼上,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在编着竹笠2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自利玛窦来到我国后,西方人_.通往北京大学的路上,是_的行李车和新录取的学生。花红柳绿,_,说不尽灯市的繁华。今天这家商店刚开业,顾客_。(分数:2.00)A.络绎不绝 接踵而来 纷至沓来 车水马龙B.接踵而来 络绎不绝 车水马龙 纷至沓来
11、C.纷至沓来 车水马龙 接踵而来 络绎不绝D.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车水马龙 接踵而来24.“_,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名句。(分数:2.00)A.何当共剪西窗烛B.只恐夜深花睡去C.白发无情侵老境D.书当快意读易尽25.将下列诗句依次填入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_。_,_。”排序正确的是:暗香浮动月黄昏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分数:2.00)A.B.C.D.26.秦统一中国后“书同文”所用的文字是_。(分数:2.00)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楷书27.不属于我国京剧“四大名旦”的是_。(分数:2.00)A.程砚秋B.尚小菊C.梅兰芳D.荀慧生28.“一代天骄
12、成吉思汗”属于_族。(分数:2.00)A.契丹B.蒙古C.女真D.党项29.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分数:2.00)A.英国权利法案B.法国 1791 年宪法C.德意志帝国宪法D.美国 1787 年宪法30.“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明_。(分数:2.00)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1.拉萨具有“日光城”之誉,日照时数占到全年总时数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分数:2.00)A.降水少,晴天多B.地广人稀,污染少C.高山积雪反射阳光D.地势高,白天较长32.牛胚具有三个胚层的时期是_。(分数:2.00)A.囊胚
13、期B.原肠胚期C.原肠腔期D.幼体期三、阅读理解题(总题数:6,分数:48.00)33.阅读理解题(20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8.00)_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车站旁有一棵婆娑的老树。 老树下两个孩子做着游戏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欣然一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哑然一一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车不来。孩子依旧做着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
14、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陶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惘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车不来。孩子依旧做着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慨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 我愕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了! 车依旧不来。孩子也依旧做着 老树下我已怆然! (路东之们!,载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北京安通学校提供)(分
15、数:8.00)(1).对于以六个惊叹号为题目,最正确的理解是:(分数:2.00)A.孩子做了六次游戏B.我看了六次游戏C.我等了六次车D.我看游戏时感情的六次变化(2).对孩子做游戏时所说的六句话,理解最肤浅的是:(分数:2.00)A.只是一个古老的游戏B.陈腐的礼教束缚个性C.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D.腐朽的教育是培养木头人(3).对文中“老树”二字肤浅的理解是:(分数:2.00)A.象征环境的古老B.将树之老与孩子小加以对比C.实写故事发生的地点D.老树却依然婆娑,象征陈腐势力仍然顽强(4).对以下词语理解错误的是:(分数:2.00)A.慨然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木头人呢?我慨然不满。B.哑然观看
16、孩子做古老游戏而哑然不语,正在沉思。C.陶然观看孩子做着古老游戏,感到陶然有趣。D.怆然车依旧不来,我失望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 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 ALCELL(即酒精 ALCOHOL 和纤维素 CELLULOSE 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
17、大在 1972 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 10 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 ALCELL 工艺,只要耗资 3.5 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 350 吨而不是 1000 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分数:8.00)(1).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
18、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2).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 350 吨而不是 1000 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分数:2.00)A.纸厂规模的缩小B.纸张成本的降低C.生产流程的简化D.纸浆产量的减少(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分数:2.00)A.造纸工业常会产生难闻的
19、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B.运用 ALCELL 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C.ALCELL 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璜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4).对于 LCELL 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分数:2.00)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B.佩蒂认为
20、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人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
21、七声音阶。公元 1780 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 1898 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 4 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人的。 1962 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 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
22、),证实了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人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
23、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 14 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 6 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 5 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工程硕士 GCT 语文试卷 5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