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卷46及答案解析.doc
《【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卷46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历类职业资格】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卷46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卷 46 及答案解析(总分:8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分数:2.00)_2.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理念是 ( )(分数:2.00)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B.顺应自然,清静无为C.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D.多元并立,和而不同3.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 )(分数:2.00)A.盛与衰B.忧劳与逸豫C.满与谦D.天命与人事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
2、出“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校风是 ( )(分数:2.00)A.求学为升官发财B.读书为混取文凭C.不正当娱乐泛滥D.不敬爱师长学友5.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 ( )(分数:2.00)A.确立中心论点B.调整思想感情C.安排层次结构D.选择表现方法6.张中丞传后叙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错误论调时,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分数:2.00)A.演绎B.归纳C.对比D.类比7.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分数:2.00)A.时间的推移B.想象的展开C.事理的逻辑D.感情的变化8.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兼用了比拟、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分数:
3、2.00)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B.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C.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D.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9.香市整体构思的主要特点是 ( )(分数:2.00)A.以小见大B.对比手法C.场面描写D.象征寓意10.哭小弟一文组织材料的方式是 ( )(分数:2.00)A.依顺时序B.交叉垒积C.由大及小D.由小及大11.都江堰作者所写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意义是 ( )(分数:2.00)A.灵动的生活B.喧嚣的生命C.壮丽的驯顺D.强烈的震撼12.被王国维评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歌是 ( )(分数:2.00)A.蒹葭B.湘
4、夫人C.陌上桑D.秋兴八首13.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鄙弃世俗功名心态的诗句是 ( )(分数:2.00)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4.下列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词语中,作为全诗纲领的是 ( )(分数:2.00)A.采菊B.心远C.悠然D.忘言15.早雁中,暗寓百姓纷纷逃难、流离失所的诗句是 ( )(分数:2.00)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1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融贯上下片的过渡线索是 (
5、)(分数:2.00)A.无语东流B.望故乡渺邈C.登高临远D.叹年来踪迹17.下列鹧鸪天中的词句,含有“琴瑟知音”这一典故的是 ( )(分数:2.00)A.梧桐半死清霜后B.头白鸳鸯失伴飞C.原上草,露初唏D.旧栖新垅两依依18.再别康桥的主要抒情方法是 ( )(分数:2.00)A.借景抒情B.借举止抒情C.借事抒情D.借典故抒情19.使再别康桥的诗意含蓄蕴藉的主要原因是 ( )(分数:2.00)A.情景交融的意象美B.章节整齐的建筑美C.韵律和谐的音乐美D.婉转优雅的语言美20.红楼梦的叙事中心线索是 ( )(分数:2.00)A.贾、林的爱情B.贾、薛的爱情C.四大家族的衰落D.通灵玉21.
6、断魂枪中,孙老者的主要个性特点是 ( )(分数:2.00)A.争强好胜B.嗜艺如命C.落寞孤傲D.有时代感二、多选题(总题数:6,分数:12.00)22.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分数:2.00)_23.容忍与自由一文中阐述不能容忍的根源是 ( )(分数:2.00)A.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恶异”B.心理上的总觉得自己“不会错”C.政治上的经常标榜“绝对之是”D.理念上的“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E.社会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4.西湖七月半嘲讽的对象有 ( )(分数:2.00)A.达官显贵B.名妓闺秀C.名
7、妓闲僧D.市井百姓E.文人雅士25.下列作品,写到“文革”中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命运的有( )(分数:2.00)A.鲁迅秋夜B.施蛰存纪念傅雷C.宗璞哭小弟D.余秋雨都江堰E.史铁生我与地坛26.长恨歌的抒情手法有 ( )(分数:2.00)A.借比喻抒情B.借举止抒情C.融情入景D.移情于景E.借典故抒情27.断魂枪的主要艺术特点有 ( )(分数:2.00)A.以社会环境描绘衬托人物性格B.人物个性特点鲜明生动C.善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D.通过对比方法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E.语言简练生动,极富表现力三、词语解释题(总题数:11,分数:22.00)28.词语解释题。(分数:2.00)_29.黎民
8、 不饥不寒(分数:2.00)_30.冒 其逆而 突 过之(分数:2.00)_31.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 渊薮 ,应当尽快加以消灭(分数:2.00)_32.汉军皆 披靡(分数:2.00)_33.擅强兵 坐而观者, 相环 也(分数:2.00)_34.臣闻 中国 者(分数:2.00)_35.去后 且 三年而马伶归(分数:2.00)_36.蒹葭 凄凄 ,白露未 晞(分数:2.00)_37.玉盘 珍羞直 万钱(分数:2.00)_38.此愿有何难 遂(分数:2.00)_四、简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39.简析题。阅读下列文章并回答问题。(分数:2.00)_40.阅读胡适咬文嚼字中的一段文字,回
9、答下面的同题: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韵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A从这里看,“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B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这段文字的中心旨意是什么?(分数:2.00)_41.阅读先妣事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
10、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昊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A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母亲哪些品德? B文中为什么要写“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C这两段在描写母亲方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数:2.00)_42.阅读都江堰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
11、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A这里揭示了都江堰怎样的文化精神? B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C作者为什么要把都江堰比作“乡间母亲”?(分数:2.00)_43.阅读声声慢,回答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说明“寻寻觅觅”句的统领作用。 B“梧桐更兼”句有何作用? C“乍暖还寒
12、时候,最难将息”抒写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分数:2.00)_44.阅读林海音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金鲤鱼自己觉得她该穿。如果没有人出来主张她穿,那么,她自己来主张好了。送走了龚嫂子回到房里,她就知道“金鲤鱼有条百裥裙”发出来的这句话,一定已经被龚嫂子从前头的门房传到太太的后上房了,甚至于跨院堆煤的小屋里,西院的丁香树底下,到处都在悄声悄语传这句话,可是,她不在乎,金鲤鱼不在乎。她正希望大家知道,她有一条大红西洋缎的绣花百裥裙了。很早以来,她就在想这样一条裙子,像家中一切喜庆日子时,老奶奶,少奶奶,姑奶奶们所穿的一样。她要把金鲤鱼和大红百裥裙,有一天连在一起就是在她亲生儿子振丰娶
13、亲的那天。谁说她不能穿?这是民国了,她知道民国的意义是什么“我也能穿大红百裥裙”,这就是民国。她非常沉着,她知道该怎么样的沉着去应付那日子她真正把大红绣花百裥裙穿上身的日子。 可是到了冬月底,许大太太发布了一个命令,大少爷振丰娶亲的那天,家里妇女一律穿旗袍,因为这是民国了,外面已经兴穿旗袍了。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 A这几段文字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B金鲤鱼为什么要穿百裥裙?为什么最终没有穿成? C这几段文字在描写金鲤鱼上,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数:2.00)_全国自考(大学语文)-试卷 46 答案解析(总分:8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
14、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分数:2.00)_解析:2.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理念是 ( )(分数:2.00)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B.顺应自然,清静无为C.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D.多元并立,和而不同解析:解析:秋水这篇文章以对话方式展开,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答案为C。3.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 )(
15、分数:2.00)A.盛与衰B.忧劳与逸豫C.满与谦D.天命与人事 解析:解析: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A、B、C 三项是阐述中心论点的主要具体论断。答案为 D。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校风是 ( )(分数:2.00)A.求学为升官发财B.读书为混取文凭C.不正当娱乐泛滥 D.不敬爱师长学友解析:解析:一日“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混取文凭、做官致富;二日“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不正当娱乐泛滥;三日“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答案为 C。5.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
16、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 ( )(分数:2.00)A.确立中心论点B.调整思想感情 C.安排层次结构D.选择表现方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熟悉程度。文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答案为 B。6.张中丞传后叙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错误论调时,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分数:2.00)A.演绎B.归纳C.对比D.类比 解析:解析:类比法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因此,议论文中的一切比喻都是类比法的体现。例如,张中丞传后叙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错误论调时使用的论证方法。答案为 D。7.前赤壁赋行文的内
17、在线索是 ( )(分数:2.00)A.时间的推移B.想象的展开C.事理的逻辑D.感情的变化 解析:解析:贯穿前赤壁赋一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感情的变化。作者先写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终归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答案为 D。8.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兼用了比拟、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分数:2.00)A.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B.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C.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D.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解析:解析:“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一句兼
18、用比拟、对偶和比喻修辞手法。选项 BCD没有用修辞手法。答案为 A。9.香市整体构思的主要特点是 ( )(分数:2.00)A.以小见大 B.对比手法C.场面描写D.象征寓意解析:解析:香市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以小见大,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答案为 A。10.哭小弟一文组织材料的方式是 ( )(分数:2.00)A.依顺时序B.交叉垒积 C.由大及小D.由小及大解析:解析:交叉垒积是哭小弟一文组织材料的方式,这样安排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答案为 B。11.都江堰作者所写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历 职业资格 全国 自考 大学语文 试卷 4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