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1 曹刿论战知识与技能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重点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难点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左传的相关资料。2 课时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
2、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记录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 ,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
3、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2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春秋三传: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1.背景知识。本文所叙的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其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称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结果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然巩固了权位,但对鲁
4、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 、 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纂的“二十四史”用的大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
5、读,把握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1.选几个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教师评点,可
6、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补充:3下视其辙(仔细察看)登轼而望之(远望)虽不能察(即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不译)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2)在准确翻译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翻译通顺。如:既克打了胜仗之后。(3)在翻译过程中,当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时候,应补充出来。如:乃入见。(曹刿)就进宫拜见(鲁庄公)。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2.“十年春”指哪一年?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 年)。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
7、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着想先回国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之后,齐桓公起兵迎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4.曹刿是什么身份?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是爱国君子。5.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
8、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远谋。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曹刿的这句话中可见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7.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9理清第 1 自然段的思路,同时,由于第 1 自然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
9、当堂练习并背诵。齐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前面是战前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战况如何呢?我们继续4来学习下面的部分。1分别概括第 2、3 自然段的内容。第 2 自然段:写战中,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溃齐军的经过。第 3 自然段:写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2.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的?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进军彼竭我盈。追击辙乱旗靡。3.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4.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全文共 3 个自然段,每段为一部分。第
10、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5.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基础。他认为“民从” ,即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个条件, “可以一战” ,否则,不可战。(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
11、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题目为“曹刿论战” ,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自然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 2 自然段记叙战斗经过;第 3 自然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7.分析鲁庄公的形象,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最后归纳。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8.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展开,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
12、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本文第 1 自然段写战前,第 2 自然段写战时,第 3 自然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 1 自然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 2 自然段的从战;第 3 自然段用“既克”承上启下,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5备、
13、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10.本文主要塑造了曹刿作为爱国的军事指挥家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哪两方面来体现的?(1)选材上:作者写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把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因。(详写)其余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对突出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2)衬托方法的运用,用庄
14、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形象。总之,曹刿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远谋、爱国的军事指挥家。11.疏通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三而竭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故逐之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难测也高深莫测 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第 1 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十年春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问:“何以战?”战则请从。)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 2 自然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
15、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 3 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既克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夫大国故逐之。):以“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本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1.史料剪裁得当。6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
16、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2.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 1 自然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 3 自然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
17、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3.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战后,写“公问其故” ,更显示出庄公的无谋,他糊里糊涂地打
18、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曹刿论战 左传求信于臣 民弗从也战前准备 求信于神 神弗福也 不可以战信于民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争经过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战后总结 彼竭我盈,故克之 辙乱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我想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意在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古今词
19、义的发展变化。22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2了解战国策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重点1通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2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媒体课件、录音
20、朗读磁带。2 课时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主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 ,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 、 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 33 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
21、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1.题解。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8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仕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
22、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2.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 “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
23、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1)朗读语气指导。第 1 自然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 2 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24、。第 3 自然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 “上书” “谤讥于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皆朝于齐”等词语。(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地规劝。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与议论。 (3)翻译下列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教案 新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