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后限时集训2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doc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后限时集训2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后限时集训2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民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 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 ,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
2、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 B 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 D 项正确。2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 D讲究“天人合一”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 B 项错误;是否满足社会生
3、产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 D 项错误。3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 “农时”的关注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A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被统治者控制,成为其维护统治的手段,导致我国的天文学研究缺少科学精神,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说明我国的天文学研
4、究是为统治的需要,不是专注于对“天时” “农2时”的关注,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自然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服务,故 D 项错误。4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 年 10 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 年 10 月雕版印刷技艺 2009 年 10 月中医针灸 2010 年 11 月中国珠算 2013 年 12 月二十四节气 2016 年 11 月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B 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
5、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科技特点实用性强,故 B 项正确。5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 1644 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B 明朝末年的 1644 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 A 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
6、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 B 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 C 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 D 项错误。6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 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3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
7、越之地” ,体现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间的问题,故 D 项错误。7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 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 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C 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故 A 项错误;诗歌是文学作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风貌,但并不能说其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雅 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
8、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故 D 项错误。82014 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62160129】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B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 A 项错误;汉赋辞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宏的时代特征,故 B 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 C 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
9、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故 D 项错误。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D 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故 A 项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 C 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
10、故 D 项正确。4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C 材料中并没有对唐代音乐形式和宋代的音乐形式受欢迎程度的比较,只是比较了两个朝代音乐形式的不同,故 A 项错误;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太绝对化,故 B项错误;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12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化 课后 限时 集训 25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