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学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 “开眼看世界”(19 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2(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2中体西用(19 世纪 6090 年代)(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3维新思潮(19 世纪 6090 年代)(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
2、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4民主、科学(20 世纪初)(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5马克思主义(20 世纪初)(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
3、)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重点深化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3)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3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
4、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5)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2016江苏卷,8)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抓题眼 题干所述史实说明国闻报比较重视国外新闻报道和国内北方新闻。找错点 维新变法
5、时期报纸比较多, “无报刊供其选稿”不合实际;“允许自由办报”不可能,清政府仍实行专制统治;“仅限于北方各省”错误,与材料“偏重于北方各省”不一致,维新思想散播于全国。答案 B1(2018宿迁一模,29)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
6、的阻力, “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 ,借助“传统象征系统”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 B 项正确;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 C 错误;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 “西学4之果”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故 D 项错误。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答案 B解析 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
7、文化为养料”相符,故 B 项正确。考点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20 世纪初)(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新三民主义(20 世纪 20 年代)(1)提出:1924 年 1 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
8、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重点深化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9)1926 年
9、,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5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抓题眼 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答案 C31912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
10、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所述即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确切点说是孙中山对 1905 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发展,通过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途径来实现民生主义,故 A 项正确;当时十月革命尚未爆发,故 B 项错误;孙中山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 C 项错误;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4(2018无锡二模)1924 年 3、4 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
11、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与题中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故 B 项错误;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6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
12、现,故 D 项正确。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重点深化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
13、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2018江苏卷,9)1920 年 5 月,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抓题眼 1920 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活
14、动,实质是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找错点 把马克思主义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一大;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完成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答案 A75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答案 A解析 不断的革命反
15、思与实践才是促使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这属于常识知识的考查,故 A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 B 项错误;中共在 1935 年的时候就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 C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故 D 项错误。6(2018镇江三模)“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
16、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坚持群众路线 B重视经济建设C强调实事求是 D开展武装斗争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表明走群众路线,故 A 项正确;重视经济与材料中“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事求是,与“这直接体现了”不符,故 C 项错误;武装斗争与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不符,故 D 项错误。考 向 一 主 干 知 识 迁 移 西学东
17、渐命题点 1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8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A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B 项正确;材料主张“中西并重” ,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 C、D 项错误。命题点 2 维新思想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
18、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可知,梁启超认为其“新民论”的特点和关键是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故 D项正确。史论链接“中体西用”思想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
19、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考 向 二 能 力 方 法 渗 透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命题点 3 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表明毛泽东(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答案 D9解析 根据材料“他(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
20、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 D 项正确。10史论链接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考 向 三 历 史 价 值 观 引 领 社会责任和民族尊严命题点 4 清末
21、救亡图存思想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的著述( )A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答案 B解析 梁启超的这一著述是在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写的,梁启超的著述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故 B 项正确。命题点 5 “中体西用”思想的意义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抬
22、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答案 D解析 “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 A 项错误;清政府“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故 B 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 C 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民族性” ,故 D 项正确。史论链接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11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
23、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考 向 四 学 术 成 果 创 新 维新运动研究命题点 6 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 A 项正确。史论链接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24、(1)阶级原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派。(2)思想原因:洋务运动推动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3)政治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经过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从而促进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考 向 五 隐 性 社 会 热 点 中国梦和文化自信及制度自信命题点 7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 “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 ;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用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近代史 部分 专题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理论 成果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