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仲恺中学高二年级 10 月月考语 文 试 题试卷分值: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辨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
2、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緣,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浪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图”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
3、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
4、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越- 2 -南才分出去。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内的 960 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扎的边界、财政收税的边界、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 960 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
5、”与“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国的“内”与“外”。B.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旋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C.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外”问题。D.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间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让人困扰的矛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B.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6、的具体边界。C.文章的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间题的提出与讨论。D.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B.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C.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D.“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人 物【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3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
7、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主要来源于生活。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
8、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 “不行,” 我回答说, “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您是否幸福呢?” 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先生,” 她说, “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
9、,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什么病?”我怯怯地问。“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晚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请您说下去。”我惊奇地怔住了。
10、“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 4 -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您不要多管闲事!”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
11、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选自外国小小说,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我”个人简单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如气候、土豆、足球比赛、动物等。C.文中的中
12、年妇女说自己曾经有个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很爱她;当她长大成人,并且有病了,她就失去父母的爱了。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5.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6.小说的题目是“人物”,但写的却是关于“我”被偷的故事,如果以“被偷”为题,你以为是合适?请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体本题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徐志摩的另一面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
13、、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劝介绍,于- 5 -1918 年夏拜在了粱启超的门下。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1919 年底,徐志摩来
14、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
15、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一生命的莲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惠州市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10 月月 考试题 答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