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马说教案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马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述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事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2.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
2、感悟。3.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工具】教学 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我们国家正在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离不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呢?这不是只看表面的,要真正有眼光的人才能识别出来。近年来我们把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称为“伯乐”。其实,真的伯乐倒不是能识人,而是能识马。伯乐的名字是孙阳,春秋时人。那么“伯乐”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传,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座,掌管天马。而孙阳因为善相马,就世称伯乐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有一个叫王良的也善相马,是伯乐。
3、那么,“伯乐”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中的杂说(昌黎先生集杂说)。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2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4、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3.语基积累(1)生难字粟(s) 执策(c) 食马者(s) 祗(zh) 槽枥(co l)骈死(pin) 才美不外见(xin) 邪(y)(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3)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
5、今义:虽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4)一词多义能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本领)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相当于“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代“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充音节,可不译)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通“饲”,喂)食不饱(动词,吃)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4 教案 语文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