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1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湘教版.pptx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1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湘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1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湘教版.pptx(6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导学,考纲呈现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思维导图,考点突破,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二、板块运动,(1)地球表层的 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 若干个地理单元,每个地理单元称之为板块。全球共分六大板块,其中A为 亚欧 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 印度洋
2、 板块、D为美 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 地震。,2.两种边界与地形 (1)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 (2)张裂分离 (生长边界),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 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规律总结 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 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
3、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岛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特别提醒 特殊板块及其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 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2)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 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
4、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 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命题视角一 内力作用的判断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D ) A.、 B.、 C.、 D.、,解析 处是断层,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2.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B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命题视角二 内力作用的表现及影响,解析 本题以实景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变形或位移而形成的,故图示地质构 造的形成
5、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故B项正确。,命题视角三 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 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 完成下题。,3.K岛处于 ( C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 本题考查六大板块的位置。依据经纬度可判断K岛处于亚 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教师用书专有)平顶海山 ( D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
6、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 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读图可知,平顶海山为火山, A项错误;由岩浆岩构成,B项错误;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C项错 误;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平缓 。 特别提醒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 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 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 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规律总结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 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
8、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 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命题视角一 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判断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 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D ) A. B. C. D.,解析 丘陵地貌海拔较低,相对高差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因此选项D 正确。画中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描绘的是山地景观。画中峰林 峻秀,描绘的是喀斯特景观。画中地表千沟万壑,描绘的是黄土
9、高原 景观。,2.画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C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解析 画描绘的是黄土高原景观,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命题视角二 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及特点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 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 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 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 边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
10、2017课标,9,4分)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 兰山东坡 ( C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由图文材料中的“坡度骤减” 及图例和比例尺可判断出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沟谷众多;从图 文信息中无法判断出岩石裸露;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 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故选C。,4.(2017课标,10,4分)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 少的原因主要是 ( B )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解析 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特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五 单元 第一 营造 地表 形态 力量 课件 湘教版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