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0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doc
《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0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20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考点 20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一、硫单质一、硫单质1自然界中硫的存在(1)游离态:硫单质俗称硫黄,主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2)化合态:主要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常见的含硫化合物硫铁矿 黄铜矿 石膏 芒硝FeS2 CuFeS2 CaSO42H2O Na2SO410H2O2硫的物理性质溶解性颜色状态水 酒精 CS2淡黄色固体 不溶 微溶 易溶3硫的化学性质过 关 秘 籍(1)汞蒸气有毒,实验室里不慎洒落一些汞,可撒上硫粉进行处理。(2)硫在过量、纯净的 O2中燃烧的产物是 SO2而不是 SO3。(3)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4)硫与变价金属
2、反应时,生成低价态金属硫化物,和变价金属与 Cl2的反应情况不同,可对比记忆。(5)黑火药的成分为“一硫二硝三木炭”:S+2KNO 3+3C K2S+3CO2+N 2。2二、硫的氧化物二、硫的氧化物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1二氧化硫(1)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无色 气体 刺激性 比空气大 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 1 体积水可溶解 40 体积 )2SO(2)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a与水反应:SO 2+H2O H2SO3b使指示剂变色:SO 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与碱反应:NaOH 足量:SO 2+2NaOH Na2SO3+H2ONaOH 不足量:SO 2+NaOH
3、 NaHSO3d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 2+CaO CaSO3氧化性:2H 2S+SO2 3S+2H 2O(产生淡黄色沉淀)还原性a与 O2反应:2SO 2+O2 2SO3b与 X2(Cl 2、Br 2、I 2)的水溶液反应:SO 2+X2+2H2O 2HX+H2SO4c可被酸性 KMnO4溶液、K 2Cr2O7溶液、H 2O2、Fe 3+等氧化。漂白性:SO 2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但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等指示剂褪色。(3)检验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溶液褪色,加热后溶液又恢复到红色则可验证该气体是 SO2。注意“加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后溶液不会重
4、新变红色。2三氧化硫(1)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易挥发的液体,熔点为 16.8 ,沸点为 44.8 。(2)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表现性质 方程式与水反应,生成强酸 24HSO(工业生产硫酸)3224SHOS3与碱(如 )反应生成盐和水NaOH234SO2HSO与碱性氧化物(如 )反应生成盐C34Caa与某些盐(如 )反应生成硫酸盐23NaO2234SOSCO三、硫酸的性质和三、硫酸的性质和 、 的检验的检验3S41硫酸的性质物理性质纯净的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难挥发,密度大于水(98%的浓 H2SO4,密度为1.84 gcm3),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干燥 H2、O 2、N 2、
5、CO 2、Cl 2、HCl、SO 2、CO、CH 4等碱性气体,如 NH 3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不能干燥 还原性气体,如 H 2S、HBr、HI 等脱水性 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原子个数 21 的比例脱去,如蔗糖脱水炭化与活泼金属反应 2Fe+6H2SO4(浓) Fe2(SO4)3+3SO2+6H 2O,常温下浓硫酸使 Fe、Al 钝化与不活泼金属反应 Cu+2H2SO4(浓) CuSO4+SO2+2H 2O化学性质强氧化性与非金属反应 C+2H2SO4(浓) CO2+2SO 2+2H 2O不挥发性用于制挥发性酸,如 H2SO4(浓)+NaCl NaHSO4+HCl微 热注意:(1)浓硫酸的
6、稀释方法: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2)常温下铁、铝遇冷的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加热时剧烈反应。2 、 的检验方法4SO23(1) 的检验方法4原理: (白色)。244BaSOa方法:取试样少许,先滴加稀盐酸无气泡、沉淀产生(排除 、 、 等离子的干扰),23CO23SAg再滴加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 。2aCl24S说明: 的检验试剂为组合型试剂,通常可分为 4 组:4SOa 与 ,b 与 ,c 与 ,d 与 。2BlHl2BaCl3HNO32BaHCl32BaNO3H选用时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当溶液中存在 、 时,只能选用 d 组试剂;当溶液中存在Ag时,
7、只能选用 a 组试剂,因为 b、c、d 组试剂混合后均有 存在,而 能将 氧化成23SO 3323S,进而生成 沉淀。44BSO(2) 的检验方法23原理: ; ,232H233BaSOa。23 2BaSOaOS方法:取试样少许,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或加入 溶液生成2BaCl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溶解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含有 。23SO四、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四、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基本转化规律(1)同种价态之间的转化硫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试剂是酸、碱、盐、氧化物等。(2)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同的物质
8、之间的转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试剂是氧化剂和还原剂。2价态变化规律(1) 是硫元素的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 、 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是2S 0S4 6S硫元素的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5(2)当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或降低时,一般升高或降低到其相邻的价态。 222046OOO3HHSSS AA不 足、 例如:24222CH浓(3)有时硫的化合价发生跳位转化。如 、 遇到强氧化剂时可被氧化为+6 价:S0、 。0HNO24S 26S 浓 硝 酸(4)硫元素相邻价态的微粒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S 和 、S 和 、 和 之间2H2O24HS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重要转化关系(
9、1)含2 价硫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2)含+4 价硫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 24 24HONaOHNaOH3323SSSAAA溶 液 溶 液 稀 稀(3)含+6 价硫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3234244aaBa (4)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考向一 SO 2的特性6典例 1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 SO2的性质,设计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表明 I-的还原性弱于 SO2的现象是 B 中的蓝色溶液褪色B.装置 C 的作用是吸收 SO2尾气,防止其污染空气C.为了验证 A 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为了验证 A 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 K
10、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答案】D1 如 图 , 利 用 培 养 皿 探 究 SO2的 性 质 。 实 验 时 向 Na2SO3固 体 上 滴 几 滴 浓 硫 酸 , 立 即 用 另 一 表 面 皿 扣 在 上面 。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A BaCl2溶液变浑浊 SO2与 BaCl2溶液反应产生了 BaSO3沉淀B Na2S 溶液变浑浊 SO2与 Na2S 溶液反应产生了 S 单质C 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D 品红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7SO2的“漂白性”SO2能使许多有色物质“褪色”,但其“褪色”原理不同:(1)还原性“褪色”
11、:SO 2能使溴水、酸性 KMnO4溶液褪色,利用 SO2的还原性。(2)漂白性“褪色”:SO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利用 SO2的漂白性。(3)酸性“褪色”:SO 2能使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褪色,利用 SO2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考向二 SO 2与 CO2的性质比较典例 1 检验 SO2中是否混有 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A.通过品红溶液B.先通过足量 NaOH 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C.通过澄清石灰水D.先通过过量酸性 KMnO4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答案】D2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气体为 SO2的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通入足量 NaOH 溶液中,再滴加 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12、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盐酸 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通入 H2S 溶液中有沉淀产生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C均能证明 D只有能证明8鉴别 SO2和 CO2的方法SO2和 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通入的气体过量,则沉淀都可消失。所以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SO2和 CO2。通常可用以下方法:(1)根据物理性质。CO 2无色无味;SO 2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2)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S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CO2。(3)酸性 KMnO4溶液。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 SO2;无明显现象的是 CO2。(4)溴水。使溴水褪色的
13、是 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5)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SO2;无明显现象的是 CO2。(6)FeCl 3溶液。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SO2;无明显现象的是 CO2。考向三 的检验24SO典例 1 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且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与自24SO己的设计方案一致,即可确认溶液中含有 。其中正确的是24SA.加入足量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加入 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酸化,沉淀不溶解C.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再加入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
14、象,再加入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 ,D 正确。24SO【答案】D93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 Br、 、H 2SO3、 )分别进行如下实验:4SO4N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 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根据实验不能确认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ABr B CH 2SO3 D24SO 4NH的检验误区24SO(1)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 、 、 等干扰离子判断成 。因上述离子会23C34P23 24SO产生 BaCO3、Ba
15、 3(PO4)2、BaSO 3白色沉淀。(2)误将 Ag+判断成 。如向待测液中滴加 BaCl2溶液,再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断定含24SO。其错误是未注意当溶液中不含 ,而含 Ag+时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Ag +Cl AgCl(白色)。4SO 24S(3)误将 判断成 。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稀盐酸酸化的 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23S24SO以为有 。该错误是未注意 在酸性环境中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氧化成 而产生干扰。24O 3N SO24S考向四 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与实验的融合典例 1 将燃煤排放的含有 SO2的烟气通入海水(主要含 Na+、K +、Ca 2+、Mg 2+
16、、Cl -、 、Br -、 、24SO23C等离子)进行脱硫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3HCOA.天然海水显酸性10B.氧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2SO2+2H2O+O2 4H+224SOC.排入大海的溶液与天然海水相比,只有 数量发生了变化4SD.若将氧化后的液体进行蒸发结晶,得到的晶体中 CaSO4含量最高【答案】B4利用 Y 形管与其他仪器组合可以进行许多实验(固定装置略)。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目的:验证 SO2的氧化性(如图 1 所示)。将胶头滴管中浓硫酸分别滴入 Y 形管的两个支管中,所产生的两种气体相遇发生反应SO2+2H2S 3S+2H2O,则在支管交
17、叉处实验现象为 ,硫化亚铁处加水的目的是 。(2)实验目的:探究 SO2与 BaCl2反应生成沉淀的条件(如图 2 所示)。SO 2通入 BaCl2溶液并不产生沉淀,再通入另一种气体后就产生了白色沉淀。常温下,若由右侧 Y 形管产生另一种气体,则在其左右支管应放置的药品是 和 ,导气管 A 的作用是 。111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也不能生成三氧化硫BSO 2既可以是含硫物质的氧化产物,也可以是含硫物质的还原产物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D自然界中存在可溶于 CS2的游离态的硫2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实验室采用图所
18、示装置收集 SO2B可用图所示装置比较 KMnO4、Cl 2、S 的氧化性强弱C除去 NaHCO3溶液中的 Na2CO3可加入 Ca(OH)2溶液后过滤D称取 0.40 g NaOH,放入 100 mL 容量瓶中,配制 0.10 molL1 的 NaOH 溶液3下列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4一定量的 CuS 和 Cu2S 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 HNO3中,收集到气体 V 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 Cu2 和 )加入足量 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 CuO 12.0 g,若上述气体为4ONO 和 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 11,则 V 可能为A9.0 L
19、B13.5 LC15.7 L D16.8 L125如图所示是一系列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说明 SO2具有漂白性,反应说明 SO2具有酸性B.若反应中生成物 n(Na2SO3) n(NaHSO3)=11,则反应物 n(SO2) n(NaOH)=12C.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工业上可利用反应和反应回收 SO26将一定量的锌与 100 mL 18.5 molL-1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 A 33.6 L(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 1 L,测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0.1 molL-1,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气体 A 为 SO
20、2和 H2的混合物B.气体 A 中 SO2与 H2的体积比为 51C.反应中共消耗 Zn 97.5 gD.反应中共转移电子 3 mol7已知 CuSO4 CuO+SO2+SO 3+ O2。某班化学学习小组称取 10.0 g CuSO4粉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甲、乙、丙、丁四个装置的质量变化数据如表所示。装置 甲(耐高温试管+CuSO 4) 乙 丙 丁反应前 42.0 g 75.0 g 260.0 g 140.0 g反应后 37.0 g 79.5 g 260.0 g 140.0 g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装置丁的作用只是吸收 S 的氧化物尾气B.生成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19 年高 生物 考点 20 及其 重要 化合物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