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201901080238.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 9 月月考试题本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 ,其中的“信”是指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 (论语学而 ) ,即以诚信教育为主。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
2、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候,颇具警戒作用。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 至 15 岁受“小学”教育,16、17 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 ,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 。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
3、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 ,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 , “成德为事” 。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
4、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 年第 5 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
5、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B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C在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D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 ”强调的是胎教的重要2作用,可补充论证第二段的论点。B若对父范母仪展开论述,应强调父母的行动示范比言说对于子女更有影响力,可用父范如曾子等事例作论据。
6、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侧重论述传统社会学校诚信教育的系统,指出了私塾、官学和书院诚信教育的一致性。D可选择成语“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 ,作为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论述的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则不说谎、诚实做人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如果学校采用丰富适切的形式,就能显著地提高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性。C只要家长和教师都做到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学生自然做到诚信做人。D传统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以社区为特征的城市,对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46 题。远 山 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 路 崎 岖 , 又 是 一 个 转 弯 , 转 过 弯 去 就 是 一 个 长 长 的 缓 坡 , 然 后 再 转 弯 。 这 条 山 路 他 早 已 烂 熟 于心 ,每 到 一 处 转 弯 , 他 都 要 提 醒 父 亲 : 爹 , 转 弯 了 。 可 他 再
8、也 听 不 见 父 亲 的 回 答 , 父 亲 的 确 是 不 在 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
9、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 了 些 日 子 , 他 再 次 从 山 外 回 来 的 时 候 , 牛 车 上 不 再 那 么 空 荡 荡 的 了 , 而 是 坐 着 一 个 年 轻 的 女 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
10、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3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 苗 决 计 要 跟 着 青 树 进 山 了 。 红 苗 坐 在 牛 车 上 向 大 山 深 处 走 去 。
11、 新 鲜 的 空 气 裹 挟 着 她 , 蓝 天 白 云笼罩 着 她 , 她 觉 得 天 地 一 下 子 宽 广 了 。 她 对 青 树 说 , 我 想 告 诉 我 爹 。 青 树 说 , 怎 么 告 诉 , 他 听 不 见 。红 苗说 , 我 喊 。 绵 延 的 群 山 让 红 苗 柔 软 的 心 情 无 限 地 舒 展 。 她 两 手 打 个 弧 放 在 嘴 边 : 爹 , 我 转 弯 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
12、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 天 青 树 从 山 外 回 来
13、, 丰 盛 的 菜 肴 让 他 想 到 了 爹 留 下 来 的 酒 葫 芦 。 喝 了 酒 的 青 树 抓 着 红 苗 的 手 ,对着 群 山 , 高 声 大 喊 : 爹 。 房 前 的 老 牛 便 “哞 ”一 声 。 青 树 喊 : 爹 , 我 转 弯 了 。 房 前 的 老 牛 便 “哞 ”一 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 ,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C小说开
14、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 ,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 ,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5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6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
15、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 年 12 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 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4“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 2015 年 6 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
16、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 4 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
17、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 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年 4 月 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
18、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
19、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 年 2 月 14 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5(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 年
20、4 月 26 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康震教授认为,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
21、,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在三则材料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如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让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更具说服力,更加丰富了新闻的内容。D. 三则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9.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其在当代得以推广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
22、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
23、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节选自三国志)【注】郇越:古代的贤者。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6A
24、.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B.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C.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D.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任用官员的科目之一,有“孝顺亲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汕头市 金山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月月 考试题 201901080238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