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3文言文阅读与对比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2352.pptx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3文言文阅读与对比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235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3文言文阅读与对比课件新人教版20190122352.pptx(8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PART THREE,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与对比,【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一)课外文言文单独考查(含课内外对比题)】,【 (二)课内外文言文联合考查】,【 (二)课内外文言文联合考查】,【 (二)课内外文言文联合考查】,【 (二)课内外文言文联合考查】,【 (二)课内外文言文联合考查】,【 (三
2、)课外古诗文、现代文一体考查】,【 (三)课外古诗文、现代文一体考查】,【 (三)课外古诗文、现代文一体考查】,【 (三)课外古诗文、现代文一体考查】,【 (三)课外古诗文、现代文一体考查】,【考情总结】,(1)考查范围与形式。近五年考查的主要篇目为课外文言文,尤其是近两年来,极少涉及课内文言文,如果涉及,便是在最后1题中链接课内篇目或片段,进行对比。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单独考查和对比考查成为两大主流,近些年来还出现了古诗文的对比、综合考查以及在现代文中综合考查古诗文的形式。 (2)题量分值。近五年考查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有少量填空题,极少出现选择题,题量一般为45道题,分值为10-16分。,
3、【考情总结】,(3)体裁类别。主要体裁有游记、故事、小品文、书信、传记等,2018年的选材偏爱清代的小故事,因为浅显,所以字数较往年多,达到了400多字,非故事类的文本一般在200300字。因为浙江省主要考查课外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年代较近的明清故事、小品文便成为最适合的题材;倘若考查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字数就会相应减少。 (4)考点频率。无论考查形式如何变化,实词解释、一词多义、断句、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与评价、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对比阅读等均是常考高频考点,常考常新,题型多样。,【考情总结】,(5)难度评估。虽然考查篇目多为浅易的文言文,但是由于题型经常变化,且越来越注重对比阅读(包括课内外隐
4、性对比和课外显性对比)、综合阅读(包括古诗文综合阅读和古今文综合阅读),因此题目难度较高,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6)备考提醒。面对复杂的题型,要善于归纳,找出命题的特点与规律;对于课内外对比和课外对比的诸多形式与角度要多加练习,确定答题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要勇于挑战古诗文综合阅读题和古今文综合阅读题,让自己走出单练一类题的窠臼,打开视野,提升能力,达到俯视其他考题的境界。另外,对课内实词与成语要夯实基础,因为近五年尤其是2018年的考题越来越注重课内实词的释义以及成语的释义。,第1讲 课外阅读与课内对比,真题体验,2018湖州文言文阅读。(13分) 与子俨等疏(节选) 东晋陶渊明疾
5、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选自陶渊明集) 注释 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大分:指寿命。役:从事。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
6、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至心:至诚之心。,【考点一】 词语解释 5年浙江十市考查70余次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 (两小无猜)(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没齿难忘),【答案】 (1)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2)没齿:终身,一辈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理解句意,并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推测词语意思,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要求根据成语推断,只要平时识记了成语的意思即可。“两小无猜”指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没齿难忘”
7、指一辈子也忘不了。没齿:终身,一辈子。,【考点二】 断句停顿 5年浙江十市考查40余次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答案】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本句的意思为: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题干要求“限断两处”,虚词“何”之前应有明显的断句,“役”是“从事”的意思,是动词,主语“汝辈”后的“稚小”“家贫”结构及意思相近,所以在“家贫”后应断句
8、。,【考点三】 内容理解 5年浙江十市考查60余次 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C项,“然汝等虽不同生”的后半句是“当思四海皆兄
9、弟之义”,意思是“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意在告诫孩子们要团结友爱,而不是“要适当保持距离”,所以,C项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考点四】 写法和作用 5年浙江十市考查30余次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2分),【答案】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法和作用。列举事例是为了阐述上文“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的道理,即“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时坐在路边的荆条上畅叙旧情,可见他们的至诚与友爱;韩元长直到去世也和
10、兄弟生活在一起,氾稚春七代没有分家,可见他们的友好融洽与同心同德。,【考点五】 形象把握 5年浙江十市考查20余次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4分),【答案】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并联系陶渊明的主要作品来分析。找到文中相关语句分析,对于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他“念之在
11、心,若何可言”;同时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告诫他们要“虽不能尔,至心尚之”。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爱子之情,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结合陶渊明的诗文,如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等语句,再联系人物的生平、背景,很容易分析出他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的特点。,【参考译文】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
12、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八十岁逝世,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上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古人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守、学习。)”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1.根据成语,推
13、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 (两小无猜) (2)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考点1 词语解释,【常见题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参照注释示例,完成(词)的注释。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 ) (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技法精讲,【审题要点】 (1)关注加点实词的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关注加点词所在的句子和语境。 (3)链接课内,注意文言现象(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答题思路】 第一步,扎实积累课内实词以及重要虚词的意思,梳理课内成语意思,关注一词多义
14、、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这是答题的前提与关键。 第二步,关注加点的实词,如果属于课内的实词或成语中出现的词语,则可进行知识迁移;如果不属于课内实词,或者不熟悉,就根据语境推断,选择合适的解释。 第三步,将解释代入原句,检查是否句意通畅,是否存在逻辑问题。,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考点2 断句停顿,【常见题型】 (1)用“/”给画线的长句子断句。(限断两或三处)(2)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审题要点】 这种类型题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
15、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 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划分朗读节奏。,技法精讲,【答题思路】 (1)根据句意断句: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用作名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断句:这种划分的方法关键在于寻找语句中的动词,若动词在句首,往往在其后断开;若动词在句中,往往在其前断开。 (3)根据句中的虚词断句:一般是虚词在句首,往往在其后断开;若虚词在句中,往往在其前断开,如:后
16、狼止/而前狼又至。但也有个别虚词是特例,如“之”解释为助词“的”时不能断开,比如“小大之狱”的“之”前不断开;再如“于”“以”做介词时前面不能断开,如“还于旧都”的“于”前不断开,“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的“以”前不能断开。(4)根据固定句式断句:牢记古代各种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见小贴士。 (5)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虞山”是地名,“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朗读时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小贴士】,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
17、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考点3 内容理解,【常见题型】 (1)根据文意,选择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者不正确的一项( ) (2)根据原文意思,给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者宾语或选择正确的虚词连接。 (3)“节”几句话逻辑顺序错乱,请你根据文意正确排列。 (4)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技法精讲,【审题要点】 (1)先阅读题干的内容,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2)整体阅读与重点词句精读结合。 【答题思路】 (
18、一)根据文意选择: 第一步,阅读选项,带着印象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 第二步,对选项涉及的重点段落、词句反复阅读,寻找破绽。 第三步,对比选项,选择最有把握的那一个选项。,【小贴士】 有时候不需要以上步骤就可以确定最值得怀疑的那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往往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不过,这个时候不要急于作答,还是要返回文章中仔细阅读、对比,经过论证之后再做决定。,(二)补充省略成分: 第一步,理清文意,尤其是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发生了几件事情,这些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分别与哪件事有关。 第二步,定位需要补充成分的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对这个位置的事件、人物再次进行梳理。,第三步,根据人物关系和事件来龙去脉确定
19、主语、宾语和虚词。 第四步,如果是选择题,可以将各个选项代入检验,看文意是否畅通,逻辑是否成立,与原文是否相符。 (三)根据文意排序: 1.如果是游记、写景小品文,要根据游踪或空间顺序排列。 2.如果是传记、故事、书信等,可根据时间顺序、故事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排列。 3.无论哪种文体,都要从上下文中先确定首句或末句。 4.有时候句子排列顺序不止一种,这时候要多加组合,反复对比,确定最佳顺序。,第三步,根据人物关系和事件来龙去脉确定主语、宾语和虚词。 第四步,如果是选择题,可以将各个选项代入检验,看文意是否畅通,逻辑是否成立,与原文是否相符。 (四)根据文意排序: 1.如果是游记、写景小品文,要
20、根据游踪或空间顺序排列。 2.如果是传记、故事、书信等,可根据时间顺序、故事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排列。 3.无论哪种文体,都要从上下文中先确定首句或末句。 4.有时候句子排列顺序不止一种,这时候要多加组合,反复对比,确定最佳顺序。5.最佳顺序一定最能突出事物或景物特点、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旨,在艺术效果上最有张力。,(五)分析、概括、梳理: 在解答内容理解分析、概括、梳理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要明白描绘了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其次,要注意从文中筛选、提炼相关信息。根据题干的提示,寻找文章中涉及问题的词语和句子,然后思考这些句子的
21、联系,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合理组织语言: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2分),考点4 写法和作用,技法精讲,【常见题型】 (1)开篇写景有什么作用? (2)文中引用名人的事例(名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3)结尾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 (4)节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文章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审题要点】 (1)明确运用的是哪种写法。 (2)先从内容上回答,再从结构上作答,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答题思路】 文言文
22、写作手法是难度较大的题型之一。文言文中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文基本相同,两者可互为补充。解答文言文写作手法题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精读文本,这是答题之源,否则答案就是空中楼阁。其次,要熟悉文言诗文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最后,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涉及写作手法的内容主要有: (1)分析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只要联系具体的语句作答即可。 (2)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如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当然也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3)明确
23、表现手法。常见的手法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对这些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理解。,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4分),考点5 形象把握,技法精讲,【常见题型】 (1)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段具体分析。 (2)链接教材中学过的,写出你对他(她)的再认识。 (3)请你评价一下选段中的。 (4)对于,你最欣赏他(她)什么?说说理由。,【审题要点】 (1)用概述人物形象的词去界定这个人物。 (2)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题,要用选文中的具体情节简要
24、分析。 (3)链接课内人物类题,写出选段中的人物形象以后,还要再加上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一)把握选段中的人物形象: (1)梳理文本中的主要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 (2)精读文本中的细节,比如开头、结尾,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性文字,从细微处捕捉人物形象的特别之处。 (3)关注别人对人物的评价,作者对人物的议论,从中提取人物形象的精神层面内容。 (4)用精练传神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小贴士】 中考文本中的人物一般为正面人物,但也会选择一些反面人物或多面的人物,因此要区分哪些是人物的主要精神特质,哪些属于人品瑕疵,哪些是亘古不变的复杂人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第三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专题 13 文言文 对比 课件 新人 20190122352 PPT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6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