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 年)、隋唐(581907 年)、宋元(9601368 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考 点 一 魏 晋 南 北 朝 、 隋 唐 、 宋 元 时 期 的 政 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1三省体制形成2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1)含义
3、: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581907 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
4、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
5、容主要是儒家经典。(5)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3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宋元时期(9601368 年)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
6、行省制度。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政治上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
7、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
8、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4)唐宋衰落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
9、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代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
10、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 “兴文教,抑武事” ,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5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3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64.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趋势: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11、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典例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12、”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7二看关键信息:低品级官员与中书、门下省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三看答题方向:这一做法的目的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提出与史实相反的结论,背道而驰唐朝注重三省之间的牵制以维护皇权B()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
13、供晋升机会无中生有武则天时期官员晋升主要凭借官员的政绩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D()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用程度词“强化”设障从秦朝设置丞相以来,其职能就是参政议政,从而减轻皇帝负担,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历史追问据上题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负责决策的是哪两个机构?能否独立决策,为什么?提示:负责决策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不能独立决策,因为最高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但能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练习 1 (2018浙江卷)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
14、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B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8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故 A 项错误。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故 C 项错误。练习 2 (2018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
15、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 D 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
16、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 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 C 项。练习 3 (2018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D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 成为全国行
17、政枢纽,所以 D 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 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 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 项错误。练习 4 (2018新课标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9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B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 B 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 C
18、 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 D 项。练习 5 (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综合这两项信息可知,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 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19、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 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 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 项排除。练习 6 (2018浙江卷)2009 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 。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
20、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 。这说明( C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10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解析:A 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并没有论述历史诠释的客观立场与主观认识的关系,故 B 项错误;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关于曹操、曹丕、曹植的形象众说纷纭,只有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才有可能逐步弄清历史的真相,故 C 项符合题意;历史学家
21、的责任是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故 D 项错误。“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 ”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 “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 ,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
22、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 ,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 “天下兵柄尽在焉” 。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
23、革的影响。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11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弊端。(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考 点 二 魏 晋 南 北 朝 、 隋 唐 、 宋 元 时 期 的 经 济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
24、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二、隋唐时期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4)至迟从唐代起,资器开始大量出口。(5)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三、宋元时期1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版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农耕 文明 时代 中国 世界 古代文明 成熟 繁荣 _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教案 20190228353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6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