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I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
《(课标I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III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pptx(13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专用),(2016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 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 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 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 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 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
2、,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 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 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题组一 课标题组,五年高考,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 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 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 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
3、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 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 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 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 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 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
4、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 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 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 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 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 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
5、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 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 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
6、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 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 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
7、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 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 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 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1.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
8、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A.“顾炎武不顾家庭”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他将家事稍作安排”。C.日知 录音学五书是否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写就,文中并无表述。E.认为顾炎武“始终 以豪杰自视”与顾炎武“虚己待人”的真正品格不符,且把“始终以豪杰自视”当作“成就 了他的著述事业”的原因也不对。 答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一是从对应的角度出发,将人物与行为、人物性格与呈现方 式、人物精神与阶段时期、人物生平与时代背景等进行连线对应;二是划定区域,明辨细节,搞 清楚选项表述与文本表述的差异;三是明晰常见误区,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主 观臆断等。 2
9、.答案 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 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点2分) 解析 有关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的叙述,集中在文本第2段。此段一开头便总写日知录 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文段中“不断增改”及六年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说明他“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体现他“务本求真”;“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体现他“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 “供后人研讨”体现他“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的实事求是。将这些信息整合即可。 失分警示 一是没有概括,照抄原文。如:“一旦发现前
10、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此答案没有将内容概括为“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这样的形式。二是没有根据“治 学特点”来概括。如:“在自己的事业上永远遵循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独立作风。”这样 的答案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3.答案 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经世致用,学问广 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题意,作答方向有二:一为经师,二为人师。信息基本上集中在第3段及相关链接 中。论语为四书五经之一,那么“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 的治学宗旨”便是他成为经学大师的原因。段落中间“其高尚品格
11、足为后世楷模”是个重 要提示,其前面的“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即为具体阐述。相关链接中可筛选 概括出“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 答题关键 一是要准确理解题中要求的两个方面:“经学大师”是指顾炎武的治学方面,包括 态度、方法和成就;“世人楷模”是指其德行方面,即为人处世的态度。二是要注意联系全文,以及相关链接材料,从中找到依据并作简要分析概括,要答全“治学”“德行”两个方面。 4.答案 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 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 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
12、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 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点首先让我们认识到“匹夫”应该关心国事,具有爱国 主义情怀;也让我们认识到“天下”和“匹夫”的关系,即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还让我们 认识到,虽是“匹夫”(即国家中的一员),但在国家危难时要勇于担当。 思路分析 本题谈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点的看法,是一道探究题。题中强调要 “结合材料”,即要有根据,从文本出发;联系“相关知识”,即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自己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一、(2016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
13、的文字,完成14 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 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 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 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 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 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 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
14、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 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题组二 其他课标区题组,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 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 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 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
15、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 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 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 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 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 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16、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 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 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 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 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 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 怎样就怎样的
17、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 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 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 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 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 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
18、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 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 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 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 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 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19、。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 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 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 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而是
20、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 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 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一、 1.答案 BE A.“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过于绝对,文中表述的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 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C.拔高了人物
21、形象。D. 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答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注意三点:明确分析与概括的核心信息,如人物生平的节点,尤其是这 些节点对人物的影响;必须有清晰的代入验证意识、比照对位意识;辨析选项与文本内容 在时间、空间、程度、范围上的细微差别。 2.答案 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 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 可以从吴文俊扎实的数学功底、创新的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三个角度思考。 3.答案 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 和深入理解数学,而
22、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解析 首先,要找到答题区域,文本第四段开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 得”,说明答案就在这一段。其次,认真审读本段内容,划分层次,筛选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4.答案 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 念的形成;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 件;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吴文俊富有生 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23、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后分析 这些事例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关键信息散布全文,应认真筛选。,二、(2016课标全国,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 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 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 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
24、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 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 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 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 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 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标 III5 年高 模拟 2019 语文 专题 实用 文本 阅读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