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蚌埠铁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三历史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1. 古代雅典人有着和现代人非常不同的关于“个人自由” “个人权利”的观念。一旦个人自由与共同体的利益也就是与民主政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完全不同B. 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C. 民主政治与个人自由根本对立D. 公民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由和权利与现代人并非完全不同,民主政治与个人自
2、由也并非根本对立,公民的却能平等参与城邦集体事务,但材料强调的却是共同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自由,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代雅典城邦集体利益高于个人自由【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2.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
3、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2 -【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因“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而使原告输掉了官司,表明了此时期的罗马法律注重形式,缺乏灵活变通,这也是公民法的局限性,所以正确的 B 项,CDA 项不符合题目要求。3. 1840 年 12
4、 月 11 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津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 “禀”文体。这表明A. 中国主权的丧失B. 天朝体制逐步崩溃C. 中西方地位平等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答案】B【解析】清政府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 “禀”文体,说明清政府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不是中国的藩属国,天朝体制逐步崩溃。故答案为 B 项。这种变化与中国主权无关,排除 A 项;C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在天朝上国体制下,清政府以宗主国自居,其他国家均是中国的藩属国,给中方的信函要使用“谕” “禀”等带有下级向上级请示意味的文体。清政府同意不再使
5、用,说明清政府的天朝体制逐步崩溃。4. 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随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 ”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A. 英国政治体制己经有相当了解B. 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C. 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D. 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答案】C- 3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认识5.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 年) ,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
6、下。 ”这次“换约”事件A. 使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B.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答案】A【解析】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故答案为 A 项。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 B 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 C 项;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 D 项。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长江流域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通航,使列强侵略
7、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这次战争的影响来确定答案。6.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答案】D【解析】 武汉会战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坚守歼敌为上、守土在次的作战原则,虽然失去了武汉,
8、但却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达到了消耗敌军、掩护战略撤退、粉碎日军攻势能力的目标。当时的国- 4 -际舆论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强大攻势,中日双方力量平衡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 故 D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A 错;B 不符合材料;材料无法体现国际舆论对中国的广泛支持,排除 D。7. 1943 年秋季,为悼念某位抗日将领朱德、彭德怀的挽联是:“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参加本次抗日的军队隶属于A. 八路军B. 新四军C. 国民革命军D. 东北抗日联军【答案】C【解析】试题
9、分析:据材料提到,1943 年秋季“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军戴安澜将军的事迹,故C 正确。戴安澜将军,不属于八路军,故 A 错误。戴安澜将军,不属于新四军,故 B 错误。戴安澜将军,也不属于东北抗日联军,故 D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戴安澜将军【名师点睛】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 200 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 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晋升为第 89 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 年 1 月,升任中国
10、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 5 军 200 师师长。1941 年赴缅甸作战,1942 年 5 月 26 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8. 下面是英国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这反映了A.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B. 农村经济的衰败C. 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D.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5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0 年左右,英国农民数量减少, 、工人和资产阶级增加,当时 1832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故 A 正确。农民数量减少不等于农村经济的衰败,故 B 排除。当时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故 C 排除。当时仍
11、然是资本主义发展为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故 D 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议会改革9.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 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 ,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C【解析】 “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是因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洛阳地区农业发展较为稳定。这种现象将会导致统治者将都城迁到洛阳,即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故答案为
12、C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 D 项。10.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 A 项;C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
13、:宋朝对土地买卖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6 -11. 1871 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 10 年前增加了 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B. 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D. 中国卷人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 ,是因为茶叶出口
14、受到西方欢迎,出口农产品获利较多,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只针对种茶面积的扩大,排除。12. 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 6 起;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记载则多达 514 起,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A. 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B. 生态环境逐步好转C. 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 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人口增多,垦荒增多导致虎患增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而非好转,选项 B 不符合题
15、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中心方面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3.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 7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
16、限制,故答案为 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 1898 年,故排除 A 项,B 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14.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蚌埠 铁路 中学 2018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