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68 分)1.有史学家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 ”文中的“制度”包括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商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都是西周的政治的制度,故 C 项正确;ABD 错误。2.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四个儿子。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母亲地位 一般称谓王后 A 三哥(20 岁)B 四哥(14 岁)妃嫔一 C 大哥(25 岁)妃嫔二 D 二哥
2、(22 岁)A. AB. BC. C- 2 -D. D【答案】A【解析】周朝王位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周天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王位,王后所生的三哥是嫡长子,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三哥,故选 A;排除 BCD。点睛: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选项选出嫡长子(正妻所生长子)即可。3.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 ,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由此可见影响武则天决策的因素是A. 儒家文化的影响B.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C. 宗法思想的影响D. 封建伦理的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描述的是狄仁
3、杰向武则天进言,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武则天则不能享受宗庙祭祀供奉;立李唐子孙为太子则可享受宗庙祭祀供奉,这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对武则天权力的制约,故 C 项正确。材料现象不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故 A 项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官僚政治不会制约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不是伦理强化,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狄仁杰向武则天的进言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姑。后武则天从之”是解题的关键。4.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4、A.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B. 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 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 3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材料反映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而是强调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A 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B 项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5.杜甫 24 岁时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留下望岳一诗,其中写道:“岱宗
5、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齐鲁”之称源于A. 西周分封制B. 西周宗法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解题时紧扣“齐鲁”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分封王室宗亲、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其中在山东的封国主要有齐国和鲁国,故以后人们将山东称之为“齐鲁大地” ,因此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九品中正制等无关,故 A 项正确;BCD 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齐鲁”等关键信息,再结合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特别是其特点与具体内容分析获取正确答案。6.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
6、的是A.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 限制贵族滥用私权C.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D.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答案】A【解析】材料中“卖礼器和兵器”是贵族与统治者所需要的,且贵族不能入市,由管事和仆役购买东西,反映了在古代森严的等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贵族的私权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贵族,而不是对关于市场的管理,故 C 项排除;材料所描述现象与社会治安无关,故 D 项排除。点晴:材料中强调的是贵族的特权,据此紧扣“主要目的”分析归纳即可。- 4 -7.“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A. 推行郡县制B. 攻打匈奴C. 焚书坑儒D. 严刑峻法【答案】A
7、【解析】题中说了“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表明他认为是因为有诸侯,天下才会这么乱,因此他要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故选 A;攻打匈奴是为了巩固我国北部边防,排除 B;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的体现,排除 C;严刑峻法是暴政的体现,排除 D。8.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 重在限制丞相权力B. 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 旨在保障国家统一D. 企图保证皇位世袭【答案】B【解析】【详解】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 ,所以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由此可知,嬴政这一做法具有宣扬功业色彩,故 B 项正确;“
8、皇帝”称号和限制丞相权力无关,故 A 项错误;“皇帝”称号保障了皇权的专制,和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 C项错误;“皇帝”称号和保证皇位世袭无关,故 D 项错误。9.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的主要职能是A. 监察百官B. 统帅三军C. 负责治安D. 审理案件【答案】A【解析】- 5 -根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员属于监察官员,负责向皇帝弹劾百官,百官对他非常敬畏,故 A 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统帅三军,排除 B。卫尉负责治安,排除 C。廷尉负责审理案件,排除 D。10.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9、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 儒家文化的不断衰落B.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 丞相和皇帝地位的颠倒D. 中国礼仪制度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丞相由一开始皇帝赐坐到站着议事再到后来跪着听政,这一礼仪的变化说明君臣地位的转变,皇帝的目的显然是加强君主专制,故 B 正确;A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皇帝和丞相的君臣关系地位没有改变,故 C 错误;材料中礼仪只是现象,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并不是礼仪制度发展,故 D 错误。1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
10、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 秦律严苛细密 B. 中央官职互相制约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丞相大权独揽【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出一” “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这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故 C 项正确;AB 是 C 项的具体表现;D 项不符合史实。12.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 ;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皇帝所用的印称“玺” 。这充分体现了A. 皇位世袭 B. 统领百官 C. 皇帝独尊 D. 个人偏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
11、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 6 -为“皇帝” ,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C 项正确。皇位世袭是指将皇位传给儿子,与题干强调皇帝独尊不符,排除 A。丞相统领百官,与题干强调皇帝独尊不符,排除 B。题干没有涉及个人偏好,而是强调皇帝独尊,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3.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B.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D. 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答案】A【解析】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
12、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故选 A;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 B;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 C;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排除 D。14.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清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
13、。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 7 -面,加强中央集权,正确。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君主专制弱化的体现,与中央集权的强化并未直接关系,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 ABD,所以选 C。【点睛】紧扣设问要求“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结合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4、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 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有关;隋朝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B 项与科举制有关;C 指的是宗法制;D 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16.为避免武将的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A. 枢密院B.
15、转运使C. 三司使D. 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武将的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分掌军权,故 A 项正确;B 项是在地方设立的,排除;C 项掌管财政,排除;D 项掌管行政,排除。1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设置了- 8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 刺史 D. 通判【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故 D 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的“三公之一” ,具有监察职能,排除 A。太尉负责军事,没有监察职能,排除 B。汉朝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
16、答案选 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北宋” “ 对地方的监督” 。18.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秦设御史大夫 唐设三省六部 北宋设参知政事 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A. B. C. D. 【答案】C【解析】略19.按照中国史官传统与惯例,宋朝君主与大臣议事的任何场合,都需要有史官在场。该现象A. 体现政治的透明度B. 反映君主权力被削弱C. 说明史官地位提升D. 表明宋朝政治民主化【答案】A【解析】君主与大臣议事的场合有史官在场,将议事程序及内容记录在册,体现出政治的透明度。故- 9 -答案为 A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双鸭山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