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株洲市二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计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汤、盘根、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 ,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 项正确,A
2、项错误;B 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武力强化统治,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 “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
3、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 2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 4 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
4、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为维护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西周实行了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特点,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贵族之间继承矛盾问题,C 正确。A 是原始社会首领继承制度,B 是地方制度。是宗法制外在表现。郡县制是地方制度,D错误。3.史记
5、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 “楚王问鼎”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分封制遭到破坏B. 楚庄王不再效忠周王室C. 周王室已经衰微D. 楚庄王图谋周镇国之宝【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 “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A 正确。楚庄王不再- 3 -效忠周王室不是材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B 错误。周王室的衰微不是材料本质问题反映,C错误。
6、楚庄王图谋周镇国之宝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4.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拥有天下独尊地位,其根本目的是A. 承袭传统文明B. 进行制度创新C. 突出个人功业D. 厉行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皇帝制度最大特点皇权高度集中,实行皇帝制度主要是实行君主专制,D 正确。承袭文明不符合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目的,A 错误。制度创新不是根本目的,B 错误。突出个人功业不是秦始皇设立制度主要目的,C 错误。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主管皇帝家族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 唯才是用B. 天下为家C. 分权制衡
7、D. 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三公九卿”掌管的都是皇室的内部事务,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理念,B 正确。材料中皇室官员不是唯才是用,A 错误。分权制衡不是秦朝政治特点,C 错误。天下为公不符合秦朝专制制度特点,D 错误。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秦末农民战争导致秦朝灭亡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诸侯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 4 -【解析】【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
8、,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 项正确。A、B 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7.电视剧汉武大帝播出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汉武帝刘彻。汉武大帝时采取了“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的措施,对这一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 朝廷分内外朝B. 尚书被中书取代C. 三公九卿决策D. 将相权一分为三【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成立了内朝,三公九卿成了外朝,形成了中外朝制度,A正确。汉代没有实
9、行三省六部制度,B 错误。三公九卿不是负责决策,属于执行机构,C 错误。将相权一分为三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度,D 错误。8.下列选官制度中,允许文人自主报名、应考,中央择优录取的是A. 察举制B. 恩荫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 “自主报名、应考”是按照考试成绩录取的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D 正确。察举制是按照品德选官,A 错误。恩荫制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选官,C 错误。9.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 瓦解宗法体系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5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 完善地方监
10、察制度【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 “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和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宗法制在我国古代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故 A 项错误;“避亲”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故 CD 项排除。10.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看出,宰相仍能制衡皇权,故 D 项正确;A 不符合
11、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属于中央集权问题,排除 B;材料主要说明宋朝宰相仍能制衡皇权,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11.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A. 汉朝的刺史B. 唐朝的三省C. 元朝的行省D. 明朝的三司【答案】C【解析】【详解】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我国省制度开端,C 正确。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员,A 错误。三省是唐朝中枢机构,B 错误。三司是明朝地方制度,D 错误。12.明
12、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 6 -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地位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C. 逐渐成为了法定决策机构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A 项是科举制度;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B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C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是并不能正式统率六部,D 项错误。13.在古希腊文中, “
13、民主政治” (demokrafia) -词由“人民” (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A. 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B. 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 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 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本题选 D 项。A 项说法错误,民主具有阶级属性,并非所有居民都可享有民主,雅典民主改革中将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排除在外,只有成年男性才能享有民主;B 项说法与本题材料主旨不符;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另外在雅典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14.古代雅典政治
14、家伯利克里曾经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么黯淡。 ”与以上话语或有关联的一项古代雅典的措施是A. 陶片放逐法将野心家放逐B. 以部落抽签的方式组成五百人议事会C. 给担任公职的人发放津贴D. 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答案】C- 7 -【解析】【详解】伯利克里实行观剧津贴,这一措施有助于“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的解决,C 正确。A 和 B 项是伯利克里改革措施。C 是梭伦改革措施。15.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
15、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A. 雅典的政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贵族政治C.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滥用权力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前 490 年到公元前 322 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 ,结合柏拉图的言语,可知反映的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滥用权力,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雅典政治腐败问题材料无法体现,A 错误。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正是因为极端民主才形成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B 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只是少数贵族的政治,并不是全体公民的利益,D
16、错误。16.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这表明罗马法A. 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B. 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 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 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罗马法的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A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 项是其阶级实质,材料没有反映;C 项表述错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是民法大全 ;D项是其作用,这三项均与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特点不符,排除 BCD 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17.“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
17、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 8 -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千差万别。 ”以上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帝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A. 习惯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十二铜表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公民法不适应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为此,在罗马帝国形成过程中实行了万民法,C 正确。习惯法是共和国时期实行法律,A 错误。公民法是材料中不适应的法律,C 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按照法律形式分类的法律,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18.公元 2 世纪的罗马法中规定:“奴隶处于主人的支配下。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权;而且所
18、有通过奴隶取得的东西,均由主人取得。 ”但在此律文后,罗马法继续明确规定:“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 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 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D. 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答案】C【解析】【详解】 “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属于自然法的思想。C 正确。罗马法并不是保护平民的利益,A 错误。形式主义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 错误。19.请仔细审阅下表,通过下
19、表你能看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分类标准 表现形式 立法方法 权利主体 调整对象 适用范围名称成文法不成文法公民法长官法人物物法诉讼公法私法自然公民万民- 9 -法 法 法 法A. 博采众长B. 崇尚公平C. 影响长远D. 体系完备【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中从法律表现形式、立法方法、权利主体、调整对象以及适用范围,说明罗马法体系比较完备,D 正确。博采众长不符合材料表格,A 错误。崇尚公平表格信息无从体现,C 错误。影响长远表格没有体现,C 错误。20.18 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
20、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D.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答案】C【解析】18 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国王尽管“统而不治” ,但仍保留“媾和与开战”等名义权力。故答案为 C 项。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使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剥夺国王的权利,排除 A 项;题中“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表明国王已不可能专权,排除 B 项;18 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排除 D 项。21.下表据西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株洲市 第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