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 理(含解析)第 I 卷(选择题,共计 30 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 47-61 位置)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B.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D. “春秋笔法”有利
2、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解释了“春秋笔法”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最后阐述了儒家对史书的看法,即史书的批判和教化功能。根据“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 ,这说明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批判和教化功能,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君主的批判,没有体现维护君主专制,故 A 项错误;奠定我国古代正史编撰体制的是史记 ,而非春秋 ,故 C 项错误。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得知“春秋笔法”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反而不利于历史纪录的客观性,故 D 错误。2.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3、,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汉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成为五经之一A. 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2 -B.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诗经的渊源及发展变化,可以看出诗经为文化典籍的儒学思想是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中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整理诗去掉重复的而不是为恢复周礼,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儒
4、学传统也并未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 民为贵,君为轻C.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D.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材料的主旨在辩证地看待“直”与“屈” 、 “巧”与“拙” 、 “辩”与“讷”等概念,符合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想的特征;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故 D 是道家思想,D 项正确;A 是法家思想,BC 是儒家思想。故
5、排除 ABC 三项。4.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 3 -排除 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
6、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 “仁” ,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近代学者钻研墨经 ,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 ”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 ”这说明A. 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B. 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
7、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D. 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墨经 “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可知,墨家对中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蕴含着近现代价值,故 A 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学者们的思想各不相同,材料并没有体现他们的普遍主张是什么。材料没有把中国的自然科学与世界进行对比,故无法得出 C 项的结论。D 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三项。6.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
8、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 4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对待由封建天下转为专治天下过渡时期的态度上,比较保守,是孔子的思想;要求变革现状,是韩非子的思想;要求个人的自由,是老子的思想;故 A 项正确,排除 BCD 三项。7.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 ,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 方士儒生宣传理学B. 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
9、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 儒学神学化的影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 以应天命”表明,汉代的儒学知识分子强调用更改年号来顺应天命,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主张,体现了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 D 项正确;汉代没有理学;顺应天命与道教神学无关;材料反映的是朝代末年的统治危机,不是君主权力遭到削弱而采取的措施。因此排除 ABC 三项。8.小周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 “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A. 都主张权力制约B. 都强调权力集中C. 都主张分权制衡D. 都认可君权无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10、认为皇帝是民众的主宰,但也以天的名义约束统治者,主张实行“仁政” ,而孟德斯鸠采用三权分立原则,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选 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9.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 5 -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C.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这是朱熹儒家传统的
11、民本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解读,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本思想,而不是突出君主至尊,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排除 B 项。材料只强调对朱熹的这一说法的理解,而非其作用如何,故 D 项排除。10.“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 ,朱熹强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太原市 第五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10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